从古典神话到文艺复兴,同性之爱的元素无处不在。这些世界名画背后隐藏的,是怎样一段酷儿文化历史?

宙斯和伽倪墨得斯

约公元前 475–425 年,阁楼红色图案的 kylix

一切要从伽倪墨得斯说起。这位凡人少年因美貌被宙斯记恨,化身为鹰将他掠走。这一典故在古希腊艺术中比比皆是。文艺复兴时,米开朗基罗更将其赠送给男性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卫三的绑架

乔瓦尼·玛丽亚·博塔拉

在场景的戏剧性背后,是古希腊同性关系的社会规范。这是一种年长者引导年轻者的仪式,并不被视为禁忌。

那么为何伽倪墨得斯成为同性情感的象征?在基督教艺术中,他的飞翔被解读为灵魂升华。这为后世艺术家在描绘这个故事时提供了方便。隐晦又直白,同性之爱就此流传。

强木卫三 1540

沃尔泰拉大师(活跃于1520年–1540年)

这种庆祝在文艺复兴后期愈发明显。克里斯多夫·马洛将伽倪墨得斯写成一个为宙斯乞求珠宝的情人。他对男风历历在目,这幅画也因此备受非议。

一直到18世纪,“伽倪墨得斯”更成为男妓的代名词。这位美少年成了同性情欲的象征,由羞于示人转为光明正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约 1575 年 强木卫三

达米亚诺·马扎(活跃于 1573 年)

与此同时,另一个偶像——安提诺乌斯悄然登场。

作为罗马皇帝哈德良的男宠,他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了极高的地位。这是古罗马文化中少有的例子。哈德良为安提诺乌斯立祠供奉,死后他获得了半神的地位。

木卫三 (右叶) 1925

拉尔夫·尼古拉斯·丘布 (1892–1960)

一时间,收集神圣的安提诺乌斯图像成为贵族男女的时尚。对同性恋者而言,这位美少年宠儿无疑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

相比之下,安提诺乌斯这位漂亮的大男孩形象则更适合现实需要。他完美地取代了伽倪墨得斯位置,成为新时代同性情感的代言人。

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 (1717–1768)

1767 年,布面油画,安东·冯·马龙 (Anton von Maron,1733–1808)

如此看来,这些洋溢着同性之爱气息的艺术品,背后其实承载了一个文化群体的渴望与热情。伽倪墨得斯是仪式感的绽放,安提诺乌斯则呈现出理想恋人的模样。而我们得以一瞥这些艺术背后酷儿文化的面貌。

你认为这些艺术品如何体现了同性情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