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hoto by Rodnae Productions

3月23日,我受人大出版社之邀做了一场主题分享——在写作里开启第二次人生:如何写好“我”的故事。本文收录整理了公开课的精华内容。

分享人 | 叶伟民

写作与“第二生活”:在文字里发现更好的自己

我有位多年的学员,本职是做财务的,后来爱上了心理学,于是决定学习并做起了咨询。自此,她觉得推开了新世界,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也见过光怪陆离的故事。

她觉得这些故事非常珍贵,于是她想,我如何才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去感受,去思考,去共鸣呢?她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写作。

于是她来我们的故事写作营学习。后来她悟出了全新的东西,把财务、写作和心理学融合起来,虽然我没完全理解那是什么,但我感觉到她真的是有所开悟,很豁然很通透的感觉。这就是写作的魔力。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早期有一位读者,他的职业很特别,是一名火车司机,已经退休了。我说大哥,怎么想到来写作呢?

Photo by Pexels

他说,我开了一辈子火车,拉过无数的人,走过无数的路,装了一肚子的故事,我希望都把它们记录下来,那里面有我的人生。虽然我这辈子过得不怎么样,但我希望能把它写好。

大哥的话很平淡,却很深刻。确实,我们这辈子难免有错失、遗憾、怀念,但是我们能二次创作它,并在文字里发现更好的自己。

文学是从“第一生活”(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继而创造“第二生活”(艺术作品中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写作开启第二次人生。或者说,写作是一场自我发现与重塑。

我是谁:你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

写自己的故事,来来回回不过三类:“我是谁”的故事;“我要做什么”的故事;“我的看法是什么”的故事。这三类“我”的故事,是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关系。

先说第一类,“我是谁”的故事。我们做了这么多自我介绍,真的讲好自己的故事了吗?举个例子:

大家好,我叫小明,我来自某某省,是一名中学老师,教的是数学。我平时热爱运动,每年假期我都会出门旅行,到各地知名的山峰去挑战自己。欢迎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和我联系,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有毛病吗?似乎没有,睡着了吗?好像快了,感觉啥也没记住。原因在哪?因为你压根就不是在讲故事,你是在读自己的简历。很多流水账故事,其实就是披着故事外壳的资料介绍。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公式:

写作+优势领域=王炸

这个公式最核心的含义就是不要割裂地去开始你的写作,一定要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从自己的优势领域写起。你所经历的,就是最好的。

这个公式再往下拆解一层,便可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要让陌生人迅速记住你,就要给自己加“标签”,并用“故事”说出来,才有可能产生“记忆点”。我们按照这个新的公式来改下刚才的自我介绍:

我是小明,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世界第一高峰是哪一座?对,珠穆朗玛峰。第二高峰呢?第三高峰呢?未必说得出来了吧?但我知道,乔戈里峰、干城章嘉峰,因为我都登顶过。上个月,我刚经历了一次大雪崩……

各位,耳朵竖起来了吗?你现在满脑子一定是登山家,珠穆朗玛峰,雪崩……因为这些都是小明的标签,是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且还抛出上个月从雪崩里死里逃生的信息。观众哪还坐得住——你不讲完就别想走。

这个就是故事的魅力,利用冲突和悬念,放出钩子,迅速俘获读者。这个公式在更多场合都很有用,例如你参加活动、面试或竞聘演讲,都能迅速帮助你获得关注。

我要做什么:打造个人IP,为事业插上翅膀

再来看第二类“我要做什么”的故事。这是我们生活乃至人生的需求:往高里说,我希望我的事业被看见,被认同,最终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往低里说呢,我希望所热爱的事情能赚钱,获得更好的生活。

我们再重温刚才说的公式:写作+优势领域=王炸。一定要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让写作成为你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打造你的个人IP,让你的专业被看到,被放大,从而给事业插上翅膀。

先说说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我们已经认识了17年了,他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付新华,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萤火虫博士,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

付新华

2007年的某天,我在报纸看到了他。当时他在某个环保会议上提出警告,中国的萤火虫正遭遇生存危机。我就去搜他的文章,都是萤火虫的科普文章,很好看。于是,我决定去报道他。

大家看,付老师的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上的,终被媒体发现。如果他写小说诗歌呢?大概率应该是没戏的,写小说诗歌的人多了去了。

我们约在他的实验室见面。后来我们一起去野外做研究,过程非常美妙。我发现付老师有个特点,除了专业的科研,他还有个很好的意识——用故事来解释他的专业,让枯燥的科研变得更有趣。

一天晚上,他拉着我说:“叶兄,我们来做个实验吧,不是有个成语故事叫囊萤映雪嘛,我们来验证下靠不靠谱。”

这个成语背后有个故事,说晋代车胤家里贫寒,点不起灯,夏天就抓萤火虫,借着光来看书,冬天就利用雪地反光来读书。付老师每个晚上都和萤火虫一起,他觉得,这个事可能是美好想象,实际上并不可行。

付老师这个提议马上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们关掉房间里的灯,还拉上窗帘,把萤火虫放在玻璃瓶里,那光非常弱,看不清任何东西,别说书上的字了,手指头都看不见。我们还顺带做了件有趣的事情,用相机慢门拍萤火虫闪光,最后出来是一个通体绿色的瓶子,非常漂亮。

这件事说明一个问题:付老师已经具备非常优秀的故事思维,他是搞科研的,怎么让大众关注并响应他的事业吗?摆出满满的几页纸参数吗?还是几大本论文?没人会理你呢。故事才是我和大众最精妙、最高效的桥梁。它是通用语,一个好的故事,比100句口号要有用得多。

Photo by Thirdman

后来付老师在研究之余,继续做科普写作。到现在,他已经出版了10本科普书籍。写作与优势领域配合,加成效应是显著的,可以一鱼多吃,事半功倍。

我们故事营也有很多朋友这样正在这样做。例如我们有亲子专家、心理咨询师、数学老师、财务专家、警察、物理学博士……这些闪闪发亮的职业身份都是他们写作天然的优势。他们也的确都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有人写专栏,有人出书,有人写剧本杀,还有人去做自媒体,可以说这是我们开启写作最好的捷径。

再往下拆解,如何写好一个故事,是有很成熟的方法体系的,但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就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最基础的故事结构——三幕式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结构很简单,我们小学就学过:任何故事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写故事要有设计,情节不能平,要像图中那样找到矛盾冲突积累的走向,像山一样起伏。只有这样,读者才有如坐“过山车”那样酣畅淋漓。

我的看法是:如何用书写表达观点,影响他人

最后,我们来说第三类“我的看法是什么”的故事,也就是你要通过故事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价值观,最终影响他人乃至改变世界。

但今天我们聊的不是辩论的技巧,不是谈话的艺术,我们谈的是写作,还是回归到我们的核心。记住一句话,故事永远是最好的道理。也正因为这样,千百年前的经典著作依然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像中国的神话传说、伊索寓言、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安妮日记等,虽然内容各异,但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深刻隽永的道理价值,并流传至今。

继续回到我的朋友付新华教授和萤火虫的故事,他做这么多事情,写这么多文章,当然有个人事业的追求,但最终是想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拯救消亡中的萤火虫。

如果他只是干巴巴地讲道理或大声呼吁的话,有人会听吗?可能人们会想,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付老师很聪明地通过故事来引发人们的共鸣——现代文明所摧毁的这些小小的虫子,其实是在扼杀我们童年的记忆,在抹掉人生的乡愁。

这下完全不一样了,你突然会感到这个事跟我有关系了。这些小小的虫子也曾陪伴我长大,我在外婆的故事里听过它们,在童谣里唱过它们,在山间的小路上追逐过它们……那些日子闪闪发亮,再美好不过了。可是现在它们就要消失了,就像一个老朋友渐行渐远。我能不能做点事呢?我能不能去改变点什么呢?

网络图片

这背后暗含一个重要的秘诀:一定要让你的故事引发读者的共鸣,要打开读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开关。做到这一步,你不用喊破喉咙,你想说的道理自然会润物细无声,入脑更入心。

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1、不要陷入自怜与自嗨。

2、要为你的故事找到公共性。

最难在坚持:养成写作习惯的3大绝招

聊完关于“我”的三种类型故事后,我们就可以去写了,但写作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方法技巧我们可以学,但能坚持到最后的那个人才是王者。如果你不能做到每天都写,持续地写,离放弃也就不远了。

所以,写作开始不难,最难在坚持。我们可以通过三大绝招,来破解这一难题:

1、坚持观察记录

要学写,先学记,这几乎是每个作家的告诫。六十年前,老舍给工人讲写作,就建议他们去记录生活:“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写作品不仅仗着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

我们每天有很多碎片时间,通勤、候餐、散步……见到什么触动你的,不要等待,掏出手机记下来。

2、写日记

如果你问我,平时练笔写什么好?我会说是日记。日记非常自由,流水账即可,想到什么写什么,除了能让你重温人生,更重要是知道时间花在什么地方了。

Photo by Pixabay

3、坚持微输出

很多人觉得坚持写作难,大部分是被自己的豪情壮志给吓退了,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天能写一万字。结果坚持不下来,没几天心就冷了,手也就冷了。

与其这样,我们不如把目标变小,降到你每天能轻松完成的程度。例如每天100字,把每天观察记录的心得、思考、书摘、干货、金句等写好,然后发在你的自媒体上。

我称这个为“微练笔”。所谓“微”,就是以足够小的目标来修炼某种习惯,小步快跑,最终积小变为大变。

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我课上的那些“坚持困难户”,每天带领他们在课程的社群里做微练笔。果然,很多人就坚持下来了。过段时间,再回头看,我们一定会惊叹于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