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群的普通鸬鹚或在水中游走,或在树上站立,或在低空翱翔,为暖阳照耀下的太湖增添了一份生命的灵动。

灵动太湖

太湖流域的生命世界

太湖流域,不只是扬子鳄和斑鳖的专属领地,还汇聚了各路生态大咖。它们用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日常生活,与人们分享自然世界的点点滴滴。

扬子鳄是毫无疑问的断层顶流。每年春季,雷雨将至时,雄性扬子鳄会发出低沉的吼叫声,释放求偶信号,雌性扬子鳄则会用类似猪一样的叫声回应,因而当地人称它为“猪婆龙”。

扬子鳄会集体从蛋中孵化,幼年扬子鳄从巢穴中探出脑袋,发出尖锐的叫声呼喊母亲。和大部分鳄鱼一样,扬子鳄主要采取伏击的方式捕猎。它们浮于水面露出眼睛和鼻孔观察外界,粗糙的皮肤就像漂浮在水中的树皮,是绝佳的伪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河、湖、田多种生境的立体分布格局,让太湖流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太湖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十分多样的水环境,如山涧溪流、水田、河流、湖泊等。

左右滑动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苏州东太湖的一条河流入湖口附近,近处村镇的溇港和远处的湖区、远山相映成趣,山、河、湖、田多种生境立体分布的格局一览无遗。

太湖的水是从一条一条山间溪流开始的,溪流为蛙类提供了绝佳的繁育环境。

蝌蚪们从这里开始自己的生命之旅。它们很快就会变成或萌或憨的青蛙或蟾蜍。

巨大的棘胸蛙偏爱活动在溪流里的巨石之中,还有长相怪异的淡肩角蟾,以及从蝌蚪时期就长着吸盘的武夷湍蛙。水田之畔,中国雨蛙依靠指尖的吸盘爬进树洞里栖息。长相独特的安吉小鲵数量稀少,它和大部分两栖类爬行动物不太一样,主要在寒冷的冬季繁殖。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粉丝团。

小弧斑姬蛙蝌蚪呈半透明,因为常在临时水坑中繁殖,所以它们发育速度非常快,以防水坑干涸时,蝌蚪还没上岸。

雄性棘胸蛙的胸部长满了黑色的棘刺,以便在抱对时把自己牢牢固定在雌性背部。

中国雨蛙利用巨大的声囊能发出响亮的叫声,而它的皮肤可以分泌刺激性黏液,使捕食者不敢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条亚成体安吉小鲵身上长满星空般的蓝色斑点,成年后,这些斑点就会褪去。

对于两栖爬行类动物来说,蛇类是它们最需要担心的捕食者。不同的蛇类习性各异。

太湖流域的老宅多以砖石木质结构为主,这些结构有大量狭小的空隙。黑眉锦蛇十分擅长攀爬和钻入缝隙捕捉老鼠,因而人们称之为“家蛇”,并抱着敬畏之心与之和平共处。山野之中,绞花林蛇身体细长,善于攀爬树木。而喜好藏在林间落叶中的尖吻蝮,俗称“五步蛇”,是一种致命的毒蛇。

▲绞花林蛇是一种高度树栖的蛇类,细长的身体善于攀爬,它主要以鸟类及鸟蛋为食。

▲尖吻蝮又叫“五步蛇”,是一种常见的大型毒蛇。背部斑斓的花纹让它能很好地隐藏在落叶之中,这条尖吻蝮正在石头上吸取热量,使自己变得活跃。

地面有蛇,而空中则有蛇的天敌——猛禽。

林雕、蛇雕等体型庞大的猛禽会借着热气流的上升力在空中盘旋,用敏锐的视觉找寻猎物。

林雕的翼展可达两米,它常常盘旋于森林上方,捕猎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

但并非所有的猛禽都偏爱山林,例如鹗就主要在开阔的水面周边活动,在太湖中的木桩上时常能见到它的身影。鹗会从空中俯冲,把整个身子扎入水中,大秀捕鱼特技。

荒野并不只是大型动物的秀场,也有美丽而奇特的小生命存在。

苎麻珍蝶是太湖流域最常见的蝴蝶之一,几乎只要有苎麻就会有苎麻珍蝶。傍晚时分,成年的苎麻珍蝶会集群停落在植物上,这片叶子上还有一枚即将破茧的蝶蛹。

雄性中华扁锹甲会为了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这一对大颚就是它的武器。它们的幼虫以朽木为食,在自然界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如果运气好,还能在太湖周围的群山之中邂逅隐藏嘉宾——野猪、小麂、獐等大型哺乳动物。这些动物生性机警,难见其踪影。

獐和小麂都属于原始的鹿类。獐没有角,但长着发达的獠牙,用于打斗。小麂有短角、短獠牙。

有研究表明,现代鹿类的大角就起源于为了抵挡獠牙攻击的骨板,随着骨板越来越发达,逐渐形成了角。随着角越来越大,渐渐替代獠牙变成鹿类的主要战斗武器,因而长着大角的鹿类大多没有獠牙。

小麂生性机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快速逃跑,这只小麂的幼崽仅出生两个小时,虽然还跑不快,但已经可以跟上母亲的步伐。母亲催促它赶紧跟上,幼崽却躲在石头后面好奇地看着摄影师。

相对小麂来说,獐更喜欢靠近水的地方,雄性之间会用獠牙进行打斗,因为它们的獠牙实在太长,所以在獠牙基部,有特殊的肌肉可以控制獠牙前后运动和折叠。

太湖流域还有一些动物,喜欢靠近人类的生活区生活。只不过,为了减少与人类相遇的几率,它们大多都是夜猫子,所以在晚上才比较容易发现它们。例如貉、东北刺猬、黄鼬,还有罕见的鼬獾、华南兔。

城市生活虽然多了车水马龙的风险,但既能远离野外的捕食者,也更容易找到食物,这种诱惑使得它们开始慢慢适应与人为伴,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野外生存手册”。

1

东北刺猬

东北刺猬是第一批定居城市的野生动物,浑身尖刺使它在城市几乎没有天敌,它们昼伏夜出,公园绿化带聚集的昆虫、蚯蚓就是它的自助餐。

2

鼬獾

鼬獾是最常见的鼬科之一,擅长挖掘洞穴,会凭借敏锐的嗅觉翻找地下的昆虫。

3

貉虽然长得酷似北美的小浣熊,实则两者亲缘关系甚远,它其实是一种小型犬科动物。凭借超强的适应性,如今在太湖周边城市甚至闹市区都能见其踪影。

4

华南兔

华南兔是太湖流域唯一原生的野兔,它偏爱草地生境,不会打洞,白天隐藏在草丛中,夜晚出来觅食。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斑头鸺鹠是一种小型猫头鹰,相比于其他夜行性猫头鹰,斑头鸺鹠多在晨昏活动,阴天时也会在白天出没,相对容易遇见。

黑夜对于很多动物来说是最好的伪装。夜晚,美丽的飞蛾会出来活动,例如樗蚕蛾。这种大型的飞蛾有着不逊于蝴蝶的美艳,却偏偏选择在暗夜里绽放生命的光芒,成为了生态界“夜空中最亮的星”。

樗蚕蛾比成年人的手掌更大,是一种美艳程度毫不逊于蝴蝶的大型飞蛾。这只樗蚕蛾正在吸泥坑中的水,滤食其中的无机盐。它抖动着翅膀,一边吸水,一边把过滤后的水排出体外。

湖滨的湿地、水田等,也是一片人与自然交融共生的地带。湖滨河流和湿地里生活着种类丰富的鱼类,也让太湖流域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太湖边的一处湿地内,长满了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水中还生长着种类丰富的鱼类。

这条雌性青鳉用臀鳍带着卵,一旦发现合适的位置,它就会把卵固定在附着物上孵化。青鳉曾是太湖流域最常见的小型鱼类,如今它们的生存空间被入侵物种食蚊鱼极度压缩,变得难得一见。

湖泊河流中的鱼类和水生植物,也吸引了众多水鸟世居于此,很多从北方迁徙而来的水鸟也选择在这里越冬,例如中华秋沙鸭、普通鸬鹚、黑翅长脚鹬等,连曾经绝迹的朱鹮也重归家园。

这里的故事,每一天都在刷新。

中华秋沙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冬季会到太湖越冬,它有着带弯钩和倒刺的喙,是一种擅长捕鱼的野鸭。

每当农民翻垦土地,成群结队的牛背鹭会站在牛背上,伺机捕捉被翻起的虫子,这也是它叫牛背鹭的由来。如今虽然很少用牛耕地,但“铁牛”依然吸引着它们。

太湖流域的生物朋友圈充满了欢乐、惊喜和感动。每个物种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上演着自然界的精彩大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生活、分享快乐。如果你也想加入这场生态盛宴,不妨亲自来太湖看看吧!

王聿凡,自然影像机构“华东自然”创始人,两栖爬行类分类学工作者,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特聘两栖爬行类专家,自然纪录片导演、科学顾问。已发表两栖爬行新物种十余种,二十余次深入青藏高原科考,参编《西藏两栖爬行类遗传与进化》《中国野生动物》《华东地区两栖爬行类》等书刊。联合翻译《蛙类博物馆》一书。视觉中国、自然影像中国、西南山地等机构签约摄影师。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摄影:王聿凡 孙晓东

责编:左凌仁

美编:骆晓玫

审核:任 红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