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之上,有一个被称为“人类禁区”的神秘之地——可可西里

这里气候恶劣,环境极端,却孕育着无数珍稀野生物种,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然而,当人们想象白雪皑皑的山峦和孤独的藏羚羊时,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里竟然是毒蛇的天堂!

在零下30度的酷寒中,那些本该在温暖湿润环境中生活的毒蛇是如何在这片极端环境中生存下来?又是什么驱使它们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繁衍生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可西里的极致环境

可可西里,藏语意为"苍翠的湖泊"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600米,终年被白雪和冰川所覆盖。

由于地处内陆腹地,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悬殊达20摄氏度以上,加上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60%左右,可谓是生存的极限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片"人迹罕至之地",却孕育着数以万计的生命体。

植物种类虽不多,主要有高寒型草甸草本植物、针叶林和高山灌丛等,但动物种类则十分丰富,尤其以哺乳动物和鸟类最为突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藏野驼、狐獾、藏原羚、岩羊、棕熊等珍稀物种,还是极少数野生有蹄类动物的乐园。

其中,最令人害怕的当属那些腹地生存着的剧毒蛇种。

它们身怀剧毒,栖息环境还极为恶劣,那么,本应该冬眠的蛇类是如何在这里生存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剧毒的红斑高原蝮

说到可可西里的蛇类,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那种披着"火焰斑纹"的红斑高原蝮,这种小身材蛇类在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活,因鲜红色斑点而极为显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大多数蛇类的身体颜色大同小异,都是为了伪装达到最好的狩猎效果。

但红斑高原蝮却完全颠覆了这一规则,它们身着鲜亮的色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就像一串串跳动的小小火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种种理论试图解释红斑高原蝮这种奇特的身体颜色。

其中,一种猜测认为这可能与它们的狭隘食性有关,因为野外调查发现,红斑高原蝮主要以夜蛾为食,而夜蛾往往被斑驳的颜色所吸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鲜艳颜色是一种防御本能,为的是吓退天敌。

无论哪种理论是否可信,红斑高原蝮奇特的外形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相比普通蛇类,这种小个头毒蛇的毒性更是一点不含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所蕴含的毒素不仅具有血液循环毒性,还有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是一种"多效毒液"。

而且毒液的浓缩程度比同种蛇类高出数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中毒,不仅会引起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导致中毒、麻痹和溶血等症状,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威胁生命。

可见,要在那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中生存,进化出强力毒液是无奈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斑高原蝮与其他亲缘种相比,它们对高海拔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它们主要分布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能够忍受缺氧、低温、干燥等恶劣生存条件。

研究发现,红斑高原蝮的肺活量较大,呼吸频率较低,有利于高原缺氧环境下的生存。

它们还进化出了耐低温的能力,在冬季低温时节能够通过冬眠减少新陈代谢率来度过严寒,非常适应高原环境的生存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冷地狱中的蛇

离开三江源,越往西走,可可西里的环境愈发严酷。

在阿尔金山区的缓冲地带,生活着一种令人惊讶的蛇类——极北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名思义,极北蝰是世界公认生活于最北端的蛇种之一,不仅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分布,就连英国也曾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这种体态纤细的小蛇,竟能在如此寒冷的环境中存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北蝰也是有毒的,足以让人有临床症状,但由于体型微小,喷吐的毒液极少,因此并不足以危及人类生命。

相比之下,针对啮齿类猎物的血循毒性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种小小蛇类竟进化出"间断冬眠"的神奇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漫长的冬季里,只要遇上艳阳天,极北蝰就会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爬到地面上晒太阳、觅食。

直到天气转冷,它们才会钻回地底继续酣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间歇作息"本领,实在匪夷所思,尽管环境如此恶劣,极北蝰仍能找到生存的窍门,大自然的神奇令我们叹为观止。

同属剧毒蛇类的红斑高原蝮和极北蝰,却在体型、食性、栖息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实际上反映了可可西里极端环境对生物进化的无情挤压和无止境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一个物种,要在这块"禁区"中生存,都需要独具特色的基因储备和超乎寻常的生存智慧,否则便会被自然无情淘汰。

于是,在无垠的大山深处,竟孕育出一处"绝地营垒",成为包罗万象生命体的温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可可西里的重要性

可可西里的脆弱之美就体现在这种质朴的生态平衡之中。只要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其中的生命就将不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可可西里就已初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1973年至1976年间,中国科学院便在这里进行了为期四年的综合科学考察,成为中国大陆首次对无人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科考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年来,这里一直是中外科学家和游客极其向往的处所。

每年夏季,不少外国登山队和科考队伍就会来到这里,追寻刺激的登山体验,或是窥探生物多样性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一些热衷于探险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也常把可可西里列为了必去的"巅峰之旅"。

然而,旅游开发和大规模的人为活动也给这片净土带来了巨大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大量游客和露营棚的遗留物,令大片植被遭到破坏,不少动物也因人为干扰而流离失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政府严格限制这一区域的旅游和开发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然万物的平衡与永续。

近年来,为保护可可西里脆弱的生态环境,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严格管控措施,包括限制旅游队伍和人数、缩小旅游线路范围、加强宣传教育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让我们珍惜眼下这份宁静,尊重生命,爱护自然,共同守护好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毕竟,我们只是地球生命大系中的一员而已,与其他万物并无不同。是时候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伤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