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本章主要讲:最高明的治理是什么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译文:

圣人如何依循“道”行事?

他在行动时,总是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好像没有痕迹一样。

他在言谈中,恪守诚信与真理,绝不妄言,好像没有瑕疵一样。

他在洞察时势时,深谙天地之常,无需刻意推算。

他在闭塞内心的时候,如同关上了一扇无形的门,即使去掉了门闩,外人也难以窥探其中。

他在内心与万物相连时,就像是打了一个无形的绳结,看似简单却难以解开。

圣人做到了这些,便与“道”相融相通,他们连接众人,贯通万物,引导众人及万物回归“道”的轨道,不离弃任何一个生命。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之举。

因此,那些善于与他人内心相通的人,并不会用空洞的说教来驾驭他人;

而那些不擅长与他人内心相通的人,则试图用利益来操控人心。

真正的治理之道,既不在于空洞的说教,也不在于利益的诱惑,而在于“道”的无所不包,至虚至静,贯通万物法则的之中,虽难以捉摸,但却是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思考:

这一章,老子所描述的圣人,内心沉静“道”中,不仅在个人修养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而且在与社会、与自然的互动中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

首先,圣人依“道”而行,在行动上总是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他不会逆天而行,也不会强行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轨迹。

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让他们在行动时能够事半功倍,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阻力。

比如,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果我们能够像圣人一样,顺应事物的规律,那么解决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其次,圣人依“道”而言,在言谈中始终恪守诚信与真理。他的真诚和智慧,既能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赢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圣人依“道”而悟,具有深邃的洞察力。有了这种洞察力,圣人就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圣人沉心于“道”。他能够闭塞内心,不让外界的不良影响侵入自己的精神世界。

同时,他又能平静的与万物建立深刻的联系,感受万物的韵律和节奏。

最后,老子在这章提出了真正的治理之道。

真正的治理并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或利益的诱惑,而是通过内心的与“道”相连,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找到那个最自然、最和谐,最符合万物发现规律的平衡点去统御万物。

这才是最高明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