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皇帝为了获得大臣的忠心,对于有功之臣,皇帝除了提升官职爵位,给予他们金银珠宝房产物质奖励外,还会从精神层面上激励他们一下。其中,赐国姓就是一种最常见的精神奖励方式。

对于古代的大臣来说,皇帝将自己的姓氏赐给他们,是莫大的殊荣。如汉高祖刘邦将功臣娄敬、项伯赐姓刘;再如,唐朝英国公李勣,原名徐世勣,在归顺大唐后,被李渊赐姓李,改名李世勣。之后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名李勣。

然而,七次下西洋的郑和也曾被明成祖朱棣赐姓,被赐予的却是“郑”姓,而不是国姓“朱”。这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明史的记载,郑和原名叫马和,他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侍从,但机缘巧合下马和在靖难之役时,舍命救了朱棣一次。朱棣为了感谢他的忠心,挥笔在纸上写了一个“郑”字,把这个姓赐给了他,马和也就改名为了郑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和

对于郑和没有被朱棣赐姓“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人们对皇帝赐姓有个误区,认为皇帝赐姓必定会以国姓相似。殊不知,其实皇帝赐姓讲究的是论功行赏,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赐国姓的。

在古代,皇帝赐的姓氏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些会将封地的名字作为姓赐给属臣,也有不按章法赐姓的。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了,比如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曾被赐姓“普六茹”。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曾被赐姓“大野”。

我们再看郑和,朱棣对郑和的表彰,只是对他衷心的认可。或许是朱棣一时兴起想到了“郑”这个字,便把这个字赐给了郑和。朱棣当时并没有考虑“郑”姓不是国姓的问题。

而且在郑和心里,自己一个普通侍从,在皇帝独揽大权的封建时代。能得到皇帝的提笔赐姓,已经是超出自己想象的恩赐了。他哪里会纠结被赐的姓是不是国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

其二,即便朱棣对郑和的救命之恩有所动容。从功劳上看,可以赐他国姓“朱”,但从理性上讲,郑和的身份是太监,在阶级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赐给一个太监国姓,会有损皇室的尊严和名誉。

朱棣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对皇室的名誉看的是比较重的,必然不会将国姓赐予一个太监。

对于明朝皇帝赐姓的事,有人提出了疑问,郑和护驾有功,但达不到赐国姓的标准。加上他太监的身份,没有被皇帝赐姓“朱”,可以理解。

但之后著名的郑成功也曾被皇帝赐姓,他不是太监,收复台湾的功绩也足以名垂青史,完全有资格被赐予国姓。为何他还是被皇帝赐姓“郑”?而不是赐姓“朱”呢?

关于郑成功,其实上面的说法是错误的,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他确实曾被皇帝赐姓。但赐的却是朱,而不是郑。

根据《明季南略》的描述,郑成功原名郑森,“郑”原本就是他的姓,郑森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朝著名将领,南明隆武帝在位时,郑芝龙将颇有韬略的郑森推荐给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成功

隆武帝认为虎父无犬子,对郑森非常器重,就赐他姓朱,并赐予他朱成功的名字,期待他逢战必胜。

事实上,郑成功也没有辜负隆武帝的期望,他在日后击退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并积极对抗清军,对明朝可谓是鞠躬尽瘁。

可惜的是,隆武帝在位时间过短,朱家的江山被清政府完全夺取了,让郑成功在汉人心中保持了他原本的郑姓,但用了隆武帝赐予的名字,被天下人所传颂。

所以大多数人才会误认为郑成功被皇帝赐予的也和郑和一样是郑姓,而忽略了他国姓爷的称呼,皇帝对大臣赐姓和赐国姓,二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