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春感诗》

【唐】李白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

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白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诗人,而且是成就最高的诗人,没有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可以说只要是华人,都能脱口而出一两首。

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浪漫飘逸,摇曳多姿,奇幻瑰丽,清新明快,意境神奇,在诗词艺术上的造诣已臻化境,是诗词文化上不可逾越的巨擘巅峰,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做主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李白的一生却是命运多舛,抑郁不得志,最后辞世于大赦途中,不由得感叹命运之作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春感诗》是李白第一次仕途求进遭遇失败所作,当在唐开元八年(720年)暮春。本诗有题记: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徵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白从学岁馀,去游成都,赋此诗。益州刺史苏颋见而异之。

题记大意为:李白少年时期居于戴天大匡山(今四川江油市),经常去附近其他郡县学习,师从潼江(涪江的支流,这里应该指梓州)人赵徵(字蕤),赵蕤品格高洁,侠义有气节,擅长纵横学说,曾著《长短经》。李白在赵蕤处学习了一年多,然后去成都游学,作了这首诗,益州(今四川,治所成都)刺史苏颋阅读后,认为李白很有才华。

唐代虽然延续隋朝实行了科举制,选拔人才主要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考记忆,进士测试诗文,因此进士科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然而唐朝的科举都是署名试卷,并非密封名字,因此,事实上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公卿贵族达官名士的推荐,当时叫“投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李白之才自然二者都是手到擒来,然而这牵扯到李白的身世之谜,我们另文探讨,总之李白不能科举是因为身世而非才华,因此即便是再有达官贵人称赞,也是无可奈何,这就是李白的《春感诗》的由来。

“茫茫南与北,道直事难谐。”年及弱冠的李白,本来雄心万丈,志在千里,没想到遇上不能参加科举的沉痛打击,几乎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发出感叹:大路南北通衢,道路虽直,然而却感到迷茫,仕途无门(事难谐),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榆荚钱生树,杨花玉糁街。”“榆荚”:就是俗话中的“榆钱”, 榆树的翅果,因为形状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杨花”指的是柳絮,春季漫天飞舞,色白如玉。“糁”( sǎn)意思是洒落。

这句大意是:榆荚犹如铜钱,缀满树上,柳絮如玉,漫天飞舞。这句写明了季节,诗人运用了比喻和双关两种手法,用春天的榆钱和柳絮比喻貌似美好的事物,却不值一文,同时和自己的遭遇相结合,表明美好的希望破灭。

“尘萦游子面,蝶弄美人钗。”出外求进,往返奔波,游子(诗人自己)脸上扑满了尘土,蝴蝶看到美人的发髻上的(蝴蝶形的)金钗,以为是同类,于是盘旋飞舞。这句同样表明了失落的心情,多方奔波,尘土满面,却事情难谐,就好像蝴蝶在美人头上飞舞一样,没有任何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却忆青山上,云门掩竹斋。”,看到如此结果,使人不由得心灰意冷,想起了在求学时期的清静无欲,青山上,云雾缭绕,竹篱茅舍,虽然艰苦,然而是多么的惬意。

李白的这首《春感诗》,抒发了求进无门,孤独彷徨的心情,面对残酷的事实,不由得心灰意冷,产生了打道回府的想法。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双关等手法,对仗工整,联想丰富,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貌似咏叹伤春之情,其实是描写诗人的真实境遇,将暮春的景色和感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将诗人失意失落的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2019/5/9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