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好像从来都不特意去记节气,突然间听到蝉声的乍起,一查日历,原来5月5日这天已经是立夏了。

每一年听到蝉声,都要惊讶,无缘无由,怎么夏天就这样开始了。

立夏,古人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太阳大了,雨水多了,大自然也随之沸腾,活力愈发旺盛,目之所及,尽是繁花似锦,绿草如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大自然到了夏天,最是生机勃勃。

人到了夏天,却往往要寻求一份由内而外的清凉,愿意静下来思考,静下来体味。

于是,关于夏天的诗自然就多了一份清逸的禅机,和自然的缤纷热闹相映成趣。动静相宜,冷暖有度,别有一番风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一生布衣,没有经历过宦游浮沉,在正值青春时隐居于鹿门山,他的生活很单纯,人也很正派。

南亭,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的岘山,辛大应该就是辛,是孟浩然的乡亲,经常与孟浩然约在一起弹琴喝酒诸如此类的小伙伴。

是日,坐在南亭的孟浩然无意中发现,太阳一下子就落到山的那一边,天边留下一抹绚丽的晚霞,而另一边,池塘上方悄悄升起了一轮淡淡的月亮。

一个人,就这样看着一点儿一点儿地升上了高空,心情随着日落一起丢掉的烦躁,当然还有随月亮一起慢慢升起的喜悦。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诗人身处依山傍水的南亭之中,享受着淡淡清辉,真是惬意。

不需要在外如此这般正式,脱去了束发戴冠,散开头发感受着傍晚的凉爽;翘着二郎腿,躺在窗下,一种不受官场约束,在家闲居享受这份宁静和宽敞的舒适感,真的极度放松。

这大抵就是李白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连纳凉都自带一种飘然出世的自在感。

轻风拂过荷花,带来一阵阵清新芬芳,而夜露在竹叶上悄无声息地滑落,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声音。

已是入夜,他大概什么也没看见,只是听到了露滴落的声音,闻到了荷花的气息。

竹露荷风、这样淡淡的香气、这样幽幽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捕捉到,环境得多安静,人心又得多平静啊。

看到这,想起了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但都是一样的静,一样的清,一样让人神清气爽,俗虑全消。

如此良辰美景,诗人忽然想拿出古筝弹上一曲,但又遗憾,身边没有懂我心声的朋友来欣赏。

《诗经·鹿鸣》则说:“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为心声,鼓琴的人当然希望能够有人听懂,能够有人理解自己。

当年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事,这是多么美好的缘分啊。

可是此时此刻,知音却不在身边。所以孟浩然虽然“欲取鸣琴弹”,但终究没有去拿。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却无人分享。到这里,惆怅油然而生,这就是“恨无知音赏”,也是点题了。

前面六句都写夏日南亭,到最后两句,辛大终于出场了。

辛大是诗人的知音,诗人多么希望他此刻就在身边,听他弹琴,一起赏月呀!

面对此情此景,我更加想念故人,就让你我在梦中相会吧。

从黄昏时分的夕阳西下,到人夜之后的竹露荷风,再到此刻夜深入睡,期待故人人梦,全诗一气呵成,自然醇厚,余韵悠长。

池水清浅,亭台楼榭,诗人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夜,虽然知音不在,略带点小惆怅,但总的说来,人并不苦闷,最后还期待用梦境中的相见来弥补此时不见的遗憾。

淡泊宁静,悠然自得,以宽舒之心看待人生,宠辱不惊,自然在哪里都能闲适快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的祖上是武将,到他这还是武将,曾经建立过收复交趾的大功。但是,武将也可以写诗,陆游、辛弃疾就是例子。

随着夏天的到来,时值正午的时间,周围到处都是一片郁郁葱葱,绿树成荫。

一年之中夏天日间特别长,不外出干活的诗人,在屋里纳凉,自然感觉每一天过得都挺慢的。

夏天最热的时候,一丝风也没有,树是静的,人是静的,水也是静的。

庭院里的亭台楼阁在清澈的水面上留下了美丽的倒影,亭台楼阁映在水里,清清楚楚,一动不动,就好像楼台本来就在水里面一样。

忽然之间,水面出现了粼粼波光,水晶帘动起来了,水里的楼台也随之动了起来,轻轻摇曳。这个时候,诗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起风了呀。

山亭的边上,种了满架的蔷薇花。(蔷薇跟荷花一样,都是夏天的标志性花朵,无风的时候,蔷薇的花香似乎都被锁住了。)

这一阵风来,伴随着院中蔷薇花的芳香,一同飘进屋内,让整个空间都充满了沁人心脾的花香,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感觉整个小院都变得很是美妙。

整首诗看下来,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这是多美的静物画儿呀!

静中有动,一阵风来,水晶帘动,满院花香,让人觉得又清凉又陶醉,真可谓夏日之乐,何乐如之!

谁能料到,这样小情调的诗出自一个整日戎马倥偬的将军之手呢!原来处于乱世的杀伐决断与处于盛世的闲雅从容都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武将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有爱,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鱼湖上醉歌

唐·元结

序: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

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

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

乃作歌以长之。

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

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

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元结,是一位独特的文人,他的生活轨迹似乎并不符合传统文人的既定模式。

他的人生起步晚,却在晚年大放光彩。然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他那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快乐与豁达。

在道州任职的日子里,元结面对着残破的城池和寥寥无几的百姓,心中却并未被现实的沉重所压垮。

他选择了抗命,宁愿自己的仕途受损,也不愿将百姓逼上绝路。这样的勇气和决断,在当今看来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他说:我在用自己的农田收成酿造的美酒中找到了乐趣,每当休假时,我就喜欢带上自己酿的酒,驱车前往风景如画的石鱼湖畔,享受那一刻的逍遥,暂时抛开一切,沉浸在美酒带来的微醺快乐里。

湖边小憩,我半开玩笑地伸出手,假装从石鱼那边取酒,还唤来小船,仿佛它能载回源源不断的佳酿,让在场的每一个朋友都能畅饮一番。

这种感觉,就像是依偎在巴陵山旁,轻而易举地就能从遥远的君山舀来美酒;而围坐在这里的朋友们,也像围绕着广阔的洞庭湖相聚。

随着小船轻轻划破湖面的波浪,一次次往返补充着我们的酒宴。这份欢愉让我即兴创作了这首“醉歌”,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说起来,道州石鱼湖的景致还真有几分洞庭湖的韵味,特别是夏日水满之时,湖面碧波荡漾,远处的山色青翠欲滴,就像君山一样引人入胜。

想象一下,我们将山谷当作巨大的酒杯,湖水化为无垠的酒池,一群热爱生活的酒友聚在一起,在湖中心的小岛上围坐,共享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欢愉。

哪怕外面风雨交加,湖面波澜壮阔,也无法阻挡我们传递友情的小船,继续为我们添酒助兴。

而我呢,就拿着我的酒葫芦,悠然自得地坐在巴丘山下,为四周的朋友一一斟满酒杯,让这份醇厚的酒香和欢声笑语冲淡生活中的烦恼,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愉悦。

元结的快乐,是一种源于内心的快乐。他不需要借助外界的繁华和喧嚣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他能够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种快乐,是真实的,是纯粹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

其实,快乐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不必为了追求名利而疲于奔命,也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我们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的午后,诗人睁开惺忪的睡眼,口中微酸,牙齿似乎还留有着昨夜酒后的余韵,忆起睡前自酌几杯,食梅解酒。提及梅子,便思及三国时曹操的“青梅煮酒”与“望梅止渴”之典故。

梅子虽小,却曾引得英雄垂涎,初尝香甜,后觉齿颊留酸,恰似人生五味杂陈。

初夏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窗下的芭蕉叶上,那叶子碧绿得仿佛能滴出水来,映得窗纱也泛起了一层淡淡的绿意。

诗人以“分”字形容,仿佛芭蕉慷慨解囊,为窗纱添色。此等艺术构思,或是寄寓自然之美,亦或是对政治理想的寄托。

随着夏季的到来,白昼越来越长,人也容易感到困倦。作者午睡方醒,觉百无聊赖。然见孩童追捉柳絮,嬉戏欢笑,诗人乐其所乐,好像自己又重回童年。

此情此景,就好像如白居易笔下的“谁能更学儿童戏,寻逐春风捉柳花。”他嗟老伤时,杨万里更显对孩童无忧无虑的歆羡。

此诗作于孝宗乾道二年,杨万里因父丧赋闲在家,正值朝廷投降派主政,作者抗金救国的夙愿成为泡影。

这首诗在炎炎夏日里向往着童心,实则抒发对现实无力回天的忧愤与挣扎。诗中虽未直言,但情感深沉,寓意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我住的小院子深处非常安静,凉快得很,我躺在凉爽的竹席上,整个人都觉得舒坦极了。

“别院”,当然不同于正院,不只是面积没有那么宽敞,位置也较为偏僻。这里有间卧室,凉床上铺着一张竹席,诗人着上一个“清”字来形容,不难想见它光洁清净,真让人顿生遍体清凉的快感!

从窗户望出去,石榴花开放得正茂盛。“五月榴花照眼明”,简直红得像火一般热烈,鲜艳的红色透过轻轻摇曳的竹帘,把屋子里都映衬得通透,带着那么一丝丝温馨的感觉。

茂盛的树荫把外面的热气挡得严严实实,虽然是大中午,但我午睡醒来时,感觉还挺凉快的。耳边还能听到黄莺时不时地啼叫几声,那清脆的鸟鸣声,让这午后时光更加惬意了。

在这酷热的夏天,桃们杏们的浮花浪蕊因害怕炎热,早就退出枝头了,只有这石榴花不辞酷暑如蒸,是否是想用秘丽的倩姿来抚慰诗人别院栖居的幽独呢?

这是正午时分,火辣辣的太阳好像是要炫耀它的严威似的,不偏不倚地当头挂着,恨不得把大地晒出火来。

你不用到南冈去“观刈麦”,只要想想白居易的诗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准能冒出一身热汗。

可在这里呢,参天大树威葬茂密,枝柯交错,那宽广的树冠犹如一张硕大无朋的伞盖,洒下“满地”“树荫”,把骄阳和酷热统统赶到小院之外,谁不说这是一块清凉福地呢?

夏日的白昼实在太漫长了,看看室内那么精美清凉的卧具;望望窗外,那么幽静安宁的环境,什么日常俗虑,什么世事尘嚣,统统抛到脑后,是该美美地睡它一觉……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人“梦觉”之后能聆听到这断断续续的鹂歌,这该是一个多美好的夏天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中牟道中二首其一

宋·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陈与义丧母,为母服丧已满三年,七月被任命为太学博士,由洛阳赴京就职。

伤心之后,再登仕途,官位又有了提升,面前就铺开坦荡的仕途,凭借自己的才干,对未来的政治前景怀着无限的期待,此时的心情怎能不是轻松愉快呢?

下雨前,轻风轻轻吹拂着柳枝,柳树随风摆动,姿态万千,仿佛是在无言中向路过的行人卖弄风情。

而那些蜻蜓呢,在低空中忙碌地飞来飞去,当它们靠近行人或马匹时,又机警地远远避开,似乎对一切都保持着警惕。

真希望有办法能和这宜人的凉风做个约定,让它在带来凉爽的同时,别把沙尘也一块儿捎来,让我们能享受一个干净又清新的好天气。

如此风景,习习晚风固然给人带来清凉与惬意,可是它裹挟着古道飞尘,弄得人灰头土脸,一身污浊,给人以难堪的尴尬。

诗人忽发奇想:你忽然而来,飘然而去,无拘无检,自由来往,我们可不可以约定,不要裹挟尘沙一并到来啊?

那路边“杨柳”,它本来是随风飘拂,能有什么意识,诗人心情太好,妙不可言地说它是“招人不待媒”,是在主动招引过路行人。

那“蜻蜓”吧,在马前飞来飞去,无非是大雨之前出于一种生物本能罢了。诗人却别出心裁地说它忽相猜”。

照理说,凉风形成的原因只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空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却富有风趣地说,与“凉风有约”。

一经诗人妙笔驱遣,这些自然景物不但有了活泼泼的生命,而且一个个有了知性和感情,有鲜明的个性,它们统统变成了聪明活泼又有几分调皮的小精灵。

“杨柳”、“蜻蜓”、“凉风”、“尘沙”,这四种自然意象属不同质的事物,可是诗人把它们组合在尺幅之内,不但是那么合情合理,而且诗意盎然,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7】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判西京(即洛阳)御史台,从此在洛阳呆了十五年。

四月初夏的时候,天气真是既清爽又温暖,一场骤雨刚过,天空放晴,太阳从云缝里露出微红的笑脸,可以说,雨后一切都看得格外分明,可以让你尽情领略南山的风韵,那感觉特别舒服。

受着郊原好景的召唤,除去朝夕伏案的劳累,诗人披着这雨后新阳到户外走走。

雨后的山景变得更加绿油油的,看起来特别养眼,尤其是正对着家门的南山,像被洗过一样,更加清晰、干净了。

诗人用了一个“转”字来,乍一看,好像只是为了说明随着雨过天晴使南山景物在视野中清晰度有了显著变化;细细一想,不也透出诗人淡淡的喜悦情怀?

郊原漫步,万虑全消,身心顿觉轻松了许多。兴之所至,也就信步由之。

走着,走着,诗人眼睛一亮,河岸边不是一排垂柳么?你看一棵棵亭亭玉立,楚楚可人,俨然一群穿着绿色衣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这个时候,你不会看到柳絮到处飞舞的场景,没有了沾衣惹袖的东西,反而是一片片向日葵,它们都朝着太阳的方向开着花,积极又阳光,让人看了心情大好。

别看这葵花没有枝头百花那么鲜艳媚丽,没有林间乔木那么魁梧挺拔,可是,它从发芽到花盘盛开,始终向着太阳。

它们不论土壤肥瘠,不择地势高下,不犹豫,不彷徨,从不改变方向。在林林总总的植物族类中,有哪种植物能像它这样意志坚定呢?

其说这是一首即景咏物小唱,倒不如说是即借着夏天的风景以抒情怀,借物以明志。

诗人的意思无疑是:自己与王安石不合,暗含了对变法不满。姑勿论政治风云怎么变幻,自己决不像“柳絮”那样随着风向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像“向日葵”那样始终向着朝廷忠贞不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