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子与传孙看似不同,其实传孙也是传子,朱元璋直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其实就是传位给长子朱标。作为父亲,面对自己精心培养的继承人突然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唯一能安慰英年早逝朱标的,就是传位给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说传位给孙子朱允炆就是传位给儿子朱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标是中国历史最幸运也是最不幸的皇太子,幸运的是,他虽然遇到了严厉甚至有些心狠手辣的父亲,但朱元璋却从来都没有动摇其太子的位置,如果朱标不死,必定继承皇帝大位,朱棣等朱元璋的儿子们必定不敢造反。不幸的是没能等到继位的那一天,并且他的儿子、继位的朱允炆也被叔叔朱棣夺位。

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古以来就是悲痛之事。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也有七情六欲,面对儿子突然去世,显然是很慌乱的。国家的储君是大事,立储必须进行下去。

这个时候,皇孙朱允炆进入了朱元璋的视线,作为朱允炆事实上的长子,对待病重的朱标,可以用至孝来形容,朱元璋是个很重视家庭情感的人,因为他在幼年亲人几乎都没了,儿子是骨肉至亲,尤其长子更是心头肉。看到了朱允炆就想到了曾经的朱标,培养了几十年的继承人就这样没有了,换作谁都会很心痛。出于对朱标的爱,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在朱标去世的同年,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实现了传位于朱标一脉的目的。

当然,朱允炆即位除了朱元璋对朱标至深的父子情外,还有其他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巩固皇族地位的需要。朱标之死,使得朱元璋不得不对大明王朝的文武官员进行结构性了调整,这种调整使得朱元璋不得不开杀戮之门,屠杀功臣,为后面威望不足的继承人铺平道路。可以看到蓝玉等人被朱元璋除掉,恰是在朱标暴病而亡之后,说明这样的变动,是有安排需要的。如果朱标在,蓝玉不是威胁,反而因为有姻亲关系,会成为朱标的帮手。朱允炆即位,蓝玉由帮手变成了敌手,必须除掉。那么,朱元璋为何不立年长的儿子呢?当时在世最大的是次子朱樉。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的儿子太多了,次子朱樉又很不争气,过失太多,朱元璋很不喜欢,这样的人即位,朱元璋是不放心的。非常奇葩的是朱樉最后竟然被毒死,完全是不成器,做不了皇帝。次子不行,再传三子、四子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这已经动摇了嫡长继承制,那么从皇长孙开始,则更加合理。

其次,藩王与帝王继承基本没有关系。通过朱元璋的藩王守边策略,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模仿周代和汉初的分封模式。这种模式的出现,归根结底就是皇室孱弱,防备外人篡权。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守卫边疆,确保朝廷安全,就是为了维护朱家统治。很显然这种统治的基础是朱标系为大宗,其他儿子及其后人为小宗的模式,朱标早亡打破了这个大明王朝基业长久的架构,也让朱元璋的皇位继承人难产,为了维护已经确立好的明朝架构体系,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朱标系继位,避免了藩王继帝位,造成明朝初年就出现根基不稳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三,老皇帝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朱元璋是真正的平民皇帝,他的情感世界和普通平民是差不多的,朱标更像是朱元璋唯一的儿子,这是由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决定的,朱元璋不是贵族出身,是一个贫苦的平民,更懂得民间的疾苦。朱标对于他来说是很特殊的,是他的长子,当时他还没有称帝。平民的家庭,长子意味着什么?显然,皇位在长子一系相传,更符合重视家感觉的朱元璋的风格。

最后,朱元璋需要一个收成之君。朱元璋的儿子中最合适的显然就是朱棣,文武兼备的朱棣更像朱元璋,但朱元璋在明朝皇权稳固的情况下,更希望一个执行和延续洪武时期各项政策的守成之君,这也是皇位继承的一个特点。如果前面皇帝的政策被全面否定,则意味着前面皇帝有很大过失。别人把皇权给了你,你再否定别人,这属于背叛,很显然朱元璋是不需要一个叛逆者出现。朱棣能不能延续朱元璋的政策,其实是很难的。身为孙子的朱允炆则相对温和而且听话,因此选择朱允炆就是维护朱元璋的政策不变。

朱元璋传位于孙即是传位于子,嫡系一脉相传,更凸显朱元璋对大明江山稳固传承的思考,朱允炆也属于仁孝之人,然而相对于朱棣,他还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丢掉祖父留下来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