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未解之谜,其中历史上有三个人,他们至今不知去向,行踪成谜。

直到现在,仍然是大家讨论的话题。

徐福东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然而,秦始皇对权力的渴望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开始追求长生不老,希望能够永远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方士徐福出现了。

徐福是一个懂得医术和天文知识的方士,他声称知道东海之上有仙山,山上有神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始皇听后大为心动,于是命令徐福带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等,乘坐大船前往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然而,徐福的第一次东渡并没有带回长生不老药。他向秦始皇解释说,因为礼物不足,没能打动仙人,所以没有得到仙药。秦始皇信以为真,又增派人员跟随徐福再次出海。

那么,这一次徐福最终去了哪里呢?

无人知晓。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徐福第二次出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些观点认为,徐福可能在海上遭遇了风暴等自然灾害,导致船队失散或者沉没,徐福和船员们因此丧生。

也有观点认为,徐福可能成功抵达了某个岛屿或者陆地,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甚至有一些传说认为,徐福最终到达了日本,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而且这个说法还得到了日本的认同。

尽管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徐福最终抵达了日本”,但日本的一些民间传说和古籍中确实存在关于徐福的记载。

这些记载往往将徐福描绘为“一位带来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外来者”,对日本早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对于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比如农业技术,使得日本从狩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这不仅使日本的人口得以迅速增加,也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其次,徐福还带去了医学、纺织、铸造等领域的技术,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还有汉字、儒学、道教等中国文化,日本从此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徐福东渡”的故事也成为日本的重要传说之一,成为了日本人心中的英雄。

至于为什么日本人相信徐福是他们的祖先?

这主要源于这些民间传说和古籍的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日本的史书和古籍记载,徐福东渡确实到达日本,并创立了日本国,对日本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神皇正统记》和《古事记》。但是,也有一些史学家持不同看法,如《日本书纪》并无相关记载,徐福墓在日本各地均有分布,数量过多,有人认为是后世附会所建。

在日本的一些地方,还有徐福的雕像和祭祀场所,显示出当地人对徐福的尊敬和纪念。

一些日本人也希望通过与徐福这样的历史人物建立联系,来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也有人认为徐福可能到了美洲,因为在墨西哥湾地区发现了刻有“徐福”字样的石柱和遗迹。

然而,这些观点都缺乏确凿的证据来支持。徐福的下落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允炆到底死了没有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一直是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和谜团的话题。

这场明朝初年的权力争斗不仅改变了朝廷的政治格局,也使得朱允炆的命运变得扑朔迷离。

根据官方史书的记载,朱允炆在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后,皇宫内发生了大火,火势平息后,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具烧焦的尸体。

这具尸体被认为是朱允炆的遗体,因此官方史书普遍认定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已经死于火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民间传说却对朱允炆的下落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朱允炆在宫人的帮助下成功逃脱,并剃度出家为僧,隐居深山之中。朱允炆为了避免被朱棣追杀,选择了隐居修行的生活。

还有一些传说称:朱允炆逃往了海外,甚至有人声称在菲律宾等地发现了他的踪迹。

为何朱允炆下落会是一个谜?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历史背景复杂,政治斗争激烈,对于朱允炆的下落,官方和民间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和传说。

由于时间久远,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已经遗失或残缺不全,使得后人无法确切地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

由于朱允炆的下落,涉及到明朝皇室的权力斗争和宫廷秘闻,因此也可能存在一些被刻意隐瞒或篡改的历史事实。

官方史书和民间传说对他的去向有着截然不同的说法,而具体真相则可能永远埋藏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其中有史学家坚信,朱棣在位期间,曾一直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但是都没有找到。

为什么他一定要寻找朱允炆?

因为朱棣没有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分封藩王。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明太祖朱标之子,于建文元年(1399年)继位为帝,年仅21岁。因为年轻气盛,希望集中权力,便开始削夺叔叔们的封地,史称“削藩”。这种做法引起了许多藩王的不满,其中尤以燕王朱棣最为强烈。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性格刚毅,军事才能出众,在北方镇守边疆时,多次击败蒙古入侵,威望极高。他自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权力被削弱,于是开始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在北平起兵反抗,靖难之役正式爆发。他率领的军队以北方精兵为主,战斗力极强。而朱允炆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指挥不当,多次被朱棣击败。

在这场战争中,朱棣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才能。他采用快速机动的战术,多次出奇制胜,使得朱允炆的军队疲于奔命。同时,他还积极争取民心,提出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使得自己的支持者在北方逐渐增加。

经过四年的激战,朱棣终于在建文四年(1402年)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胜利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明成祖,他改变了太祖时期的一些政策,尤其是对待藩王的态度,从而坐稳了皇位。

但是,毕竟是“夺权”,朱棣的心里始终没有安全感。

朱棣的手下给出的答案,是朱允炆死于一场大火。实际上,朱棣并不相信,疑心本来就很重的朱棣,开始了漫长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去了哪

老子是与孔子齐名的思想家,但此人却相当神秘,尤其下落扑朔迷离,历史记载中关于他晚年行踪的描述较为模糊,且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

关于老子的下落,一种说法是他晚年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便不知所踪。另一种说法是他可能去了甘肃一带,寻找山林隐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些说法都缺乏确凿的证据,因此老子的下落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尽管老子的下落扑朔迷离,但他的著作《道德经》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提出了“道”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的原则,这种思想为后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着启蒙的作用。

政治上《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不干涉、不强制的方式来达到治理的目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后世许多统治者,成为他们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军事上《道德经》中的兵道思想也对后世的军事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也十分深刻。例如,许多文学家、艺术家从《道德经》中汲取灵感,将其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正因为有《道德经》的存在,老子这个圣人,可以说是半个神人在我们中国才有特殊且深刻的意义。

而且,他在西出函谷关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插曲,也就是这个意外,才让后世能够看到《道德经》这么一部神作。

说这个故事之前,先来看看函谷关在哪里。

函谷关位于如今的中国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位于古都洛阳的东面,距离洛阳约8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古代起,函谷关就是中原通往西北地区的咽喉要塞,同时也是东边的军事要地,有“天险门户”之称。

函谷关现今被开发为国家级4A级景区,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

老子到了函谷关时,遇到了一位名为尹喜的人。

尹喜是周康王朝的一位贤大夫,自幼钻研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相。曾任函谷关关令,并与老子关系密切。

当老子西行至函谷关,尹喜观天象,看到紫气东来,推测有大贤经过,于是奉候老子。老子传道于尹喜,即《道德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经分为上下两卷,涵盖治国、治家、治身、治常理。

尹喜对老子的大道学说颇有兴趣,多次向老子请教,老子也十分欣赏尹喜的资质,于是两人结为好友。

最终,尹喜以其执着和求学精神,成功说服老子著书立说,并拜其为师。虽然老子已经表达过不再写了,但尹喜的恳求使得老子同意将道德学说编成典籍传于世间。

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他的具体去向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但是,据学者张炳玉和延涛研究员通过研究,他们推测老子在甘肃等地修身传道,最后在甘肃临洮县“飞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一路向西穿过沙漠,到了天竺。最终找到了一位弟子,将“道”传给了这个弟子,这位弟子便是释迦摩尼。

然而,这些都是研究员的推测,并不能被证实。

不过,从种种资料来看,老子西出函谷关的目的,是为了留下他的著作《道德经》,而不是寻找成仙或成为释迦牟尼的师傅,这也是孔子、庄子等人的著述或讲述中透露的信息。

至于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漫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