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中原野战军上上下下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喜庆之一是淮海战役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江北形势大定。

喜庆之二是全军即将进行大整编,每个野战军都要实质性建立兵团级单位,部队越来越正规化了。

但刘伯承却陷入幸福的烦恼。

中央明确了编制,中原野战军改为第二野战军,下辖三个兵团、十一个军、一个特纵。

只有三个兵团!谁来当兵团司令呢?三陈、杨勇、郭天民、王近山等都具备能力和资格,这其中陈赓的地位远较其他纵队司令高的多,他出任兵团司令没有任何争议。问题是其余几位怎么选?

刘伯承广泛征求了意见,结果征求了一圈,难题又回到刘伯承头上来了。

一、陈赓的定位

为啥大家都拿不定主意?一方面是刘帅在中原局的威望太高。当时中原局的构成,大家看看都有什么人?

1948年5月以后,中原局领导成员构成如下:

第一书记:邓政委

第二书记:陈毅

第三书记:邓子恢

常委:刘伯承、邓政委、陈毅、邓子恢、张际春、李雪峰

委员:除了6位常委,还有李先念、宋任穷、粟裕、陈赓、谢富治、刘子久

粟裕当时是友情出席,并不参与中原局的领导。其他几位,都是长期在刘帅手下工作过,或在刘帅擎天巨手到达大别山后,重新焕发生命力的,是谁我就不点名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从六个纵队司令级人物中选三个当兵团司令,这种大主意,必须由刘邓二位最后才能商定。

另一方面,六选三,当真是难上加难。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排名,没有能力和资历的落差。四纵副司令郭天民虽说也是一员虎将,能力没得说,但他抗战八年一直在晋察冀,1946年才调到刘邓大军,当兵团司令不光凭能力,资历、威望、号召力,都是必需品。不用大家说,他自己是没有什么想法的。

王近山将军能征惯战,是一员不可多得的虎将,挺进大别山时奋勇转战,立下汗马功劳,但多年来他进步速度一直略逊于三陈和杨勇,这是有目共睹,包括本人也承认的。

矛盾其实就聚焦在三陈和杨勇这四位身上。

我们逐个说一说这几位。

陈赓大将的名头、资历、威望,简单说说即可,一直是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独立兵团,从1947年刘邓挺进大别山时,就是独立行动。说陈谢兵团相当于野战军有些过誉,但陈谢兵团发挥的作用绝对是野战军级的,没有陈赓这一路,中野在大别山决难立得下脚。

陈赓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呢?

辉煌的无人可比的早期经历,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指挥能力,智商情商一级棒。

这样的人,毛主席恨不得再来他十个八个,只要有大事,基本都让陈赓独挑大梁。

所以他来出任二野一位兵团司令,其实都有点屈才,当野战军副司令员一点问题没有。

刘帅更加犯难,陈锡联、陈再道、杨勇,三选二,淘汰谁呢?

1949年1月的一天,酝酿许久之后终于有了结果,这一天,二纵司令员陈再道接到野司通知,刘邓首长要找他谈话。

陈再道预感大事不妙,见到刘帅后,一开口,陈再道就傻了。

二、杨勇的竞争力

首长表示,三位兵团司令,陈赓算一个,杨勇算一个,另外一个,让三纵司令陈锡联来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再道对这几位都很佩服,陈赓大名播于海内,妥妥地服。

杨勇威重刚猛,乃是一员不折不扣的上将,大别山苦斗,没有杨勇就没有后来的胜利。

至于陈锡联,两人当年在129师共事多年,刘帅手下三大腹心军区,陈赓在太岳,陈锡联在太行,陈再道在冀南,并称三陈,到1949年,三陈擅名于当世已有十二年之久。

陈再道听首长如此说,心里倒也没有什么不平,当不上兵团司令,继续做二纵司令,继续追击残敌,那也没什么不好。

首长接下来的任命,完全出乎陈再道的意料,组织上决定,陈再道不再担任二纵司令员,而是调任新成立的河南省军区,担任军区司令员。

作为二级军区,省军区司令与野战军兵团司令级别一样,只不过职责大有不同。

陈再道一听就急了,这算怎么回事!

我们且按下陈上将的反应不表,先说说杨勇。

杨勇相比三陈,有一点先天不足,他是后来才到晋冀鲁豫的,比三陈晚了两年多。杨勇起初在115师麾下,挺进山东后,他在冀鲁豫边区开辟根据地,后来因为地近晋冀鲁豫军区,中央一声令下,在1940年初,把杨勇连同他开辟的根据地,都划入刘帅麾下。

杨勇将军作战的特点是威猛与稳重并重,打仗几乎没有失过手,考虑问题非常全面,是一位统队伍与打胜仗两手都硬的一流上将。刘邓大军首将杨得志被聂帅“扣留”在晋察冀之后,杨勇迅速补位,率其七纵与苏振华带回来的一纵合并,成为新的一纵。

杨勇参与了历次硬仗,大部分时间要么是主攻,要么是在主要方向打配合,非常可靠,战则必胜。

最主要的是他的性格与刘邓二位都非常适配,稳重,严谨,让人放心,下什么命令,他都能严格执行到底。

倒不是说跟领导关系好才是杨勇竞争上位的原因,而是说,杨勇将军各方面特质都满足野战军首长的期望,用起来顺手,从不会顶撞抱怨,不会出差错,还特别能打,换作你是首长,你会不喜欢这样的将军?

所以杨勇出任兵团司令,乃是野战军上下的共识。

杨勇后来靠他的表现征服了所有人,中央从全军选择北京军区司令,此职身系拱卫首都、保卫华北边境重要责任,中央没有就近从华北军区选,而是先中二野的杨勇,可见人之处世,真如锥处囊中,想藏都藏不住。

杨勇的问题说过了,下面花些笔墨讲一讲陈锡联将军。

三、陈锡联异军突起

要说竞争力,陈再道和陈锡联真的是不相上下,伯仲之间。要说到早期,陈再道比陈锡联进步还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都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红军时期都做到了团主官,陈锡联是1933年红四方面军大扩编时当的三十军八十八师263团政委,陈再道在此之前五个月已任第十一师三十一团团长。大扩编时,陈再道升任第四军十一师师长,比陈锡联职务高。当然,主要原因是陈再道比陈锡联入伍早,年龄也比后者大六岁。

到了全面抗战时期,陈锡联骤然间发力,追平了。

1937年8月间,红军整编为八路军后,陈锡联在129师385旅担任769团团长。彼时陈再道在386旅当副旅长,给陈赓当副手,仍然高一级。

由于作战勇猛指挥有方,1938年385旅一分为二,老旅部带770团回陕甘宁保卫中央,新成立的385旅,由陈锡联担任旅长。

这是什么概念呢?八路军有两位旅长,分别是徐海东和陈赓……

陈锡联的资历和这两位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之所以能在职务上与两位等量齐观,一方面是八路军力量急剧扩大,不少年轻干部迅速成长补位。另一方面,就是陈锡联实在过于优秀,脱颖而出,谁也拦不住。

陈锡联的成名之战是夜袭阳明堡,步兵炸飞机,把日军在晋中的整个进攻作战都迟滞了,打得漂亮,撤得干脆,标准的红军游击战术,教科书式的火线指挥。

后来陈锡联在1943年担任太行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385旅旅长,基本追平了陈再道。当时陈再道任冀南军区司令员,所统部队略多于陈锡联。

这一期间,二陈功劳相当,主要在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作战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如果战争至此为止,在这个时候选兵团司令,那二陈之中把谁排后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陈锡联真正完成超越,让刘帅心中的天平倒向他,是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

1945年8月,刘伯承远见卓识,意识到作战形势不同于往日,将军区部队野战化,组建了太岳纵队(陈赓)、太行纵队(陈锡联)、冀南纵队(陈再道),三陈并辔连骑,纵横晋冀鲁豫,一时蔚为盛景。

或许是走上了陈锡联擅长的赛道,陈锡联在后来陆续打响的上党、邯郸、定陶、羊山集等战役中,越打越上道,越打越有状态,既会打狠仗,也会打巧仗,战斗力隐然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首屈一指,与陈赓纵队各擅胜场。

最典型的仗要数羊山集战役。1947年7月,我军在鲁西南羊山集围住了国军整编66师宋瑞珂。进攻方是陈再道的二纵和陈锡联的三纵,由于建制上的原因,刘伯承起初命令陈再道作为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二、三纵。

结果打了一个星期,一直攻不下羊山集。蒋介石高度关注鲁西南作战,亲临开封督战,王敬久调集各路援兵向羊山集靠近。毛主席也坐不住了,电示刘伯承,如能打得下就打,如打不下就放过不打,迅速渡河向大别山挺进。

都打了一个星期了,伤亡也不小,哪能说不打就不打?刘伯承果断换掉陈再道,让陈锡联统一指挥两个纵队,这一下果然奏效,两纵在陈锡联指挥下调整了进攻方式,在敌我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情况下,靠着更灵活更有力的临场指挥,终于突破敌人防线,全歼了整编66师,活捉了敌师长宋瑞珂。

二纵被坊间戏称为姑娘纵队,并不是虚指。陈再道将军是一员勇将,敢于身先士卒地冲锋,动辄以纵队司令之尊跑到一线指挥战斗,并不怯懦,所欠缺的,是在作战指挥上的终级造诣,这是决定一位战将最终地位的核心因素。

淮海战役打响后,中野最有创意、最有决定意义的两仗,一是拦截黄维兵团,另一个是飞兵宿县。

大家看看都是谁干的?

拦黄维,急先锋是陈赓四纵,这种仗宛如下网拦野猪,既要有死扛硬打的不要命劲头,也要有善于因处乘便的巧劲,这是四纵的强项。

飞兵抢占宿县,是切断杜聿明和黄维两大集团的关键一招,刘帅派陈锡联去打。打宿县要诀在快、狠,要抢在国军无法增援之前拿下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锡联仅率1.7万余人,进攻1.3万国民党军据守的宿县城,以劳打逸,快速奔袭,仅用时7个多小时,就全歼了守军,活捉宿县城中的最高指挥官——津浦路护路指挥司令张绩武中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这样的战将,试问刘帅有什么理由不喜欢,有什么理由舍他而用别人去当兵团司令呢?兵团司令,最核心的本事就是作战指挥。

陈再道经首长的劝说,最后表示服从组织安排,去河南军区当了司令员。1949年初,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陈再道的名字,基本消失在解放战争中。说一句掉队,应当不过分吧。

当然,我们说这些,并不是说陈再道将军能力差,他在河南军区为大军做殿后工作,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还剿灭了数万国民党残兵散匪,为稳定河南做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大授衔,陈再道与陈锡联同授上将,这是共和国对他的最大认可。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