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除了我每天发的糖尿病足,大烂脚,还有两个严重的病发症,一个是视网膜病变,另一个是糖尿病肾病。一个会让人丧失视力,一个会让人丧失肾功能,最终不得不靠透析生活。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临床特征为早期持续性的蛋白尿(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尿蛋白增高),多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尿里泡沫多,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透析治疗。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筛查?
首次筛查始于,1型糖尿病诊断后5年,2型糖尿病诊断确立后,此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的筛查。
筛查应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正常人<30 mg/g。糖尿病患者在3-6个月重复检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次中有2次≥30mg/g,而且排除影响因素(包括感染、发热、心力衰竭、显著高血糖、显著高血压等)所致者可诊断白蛋白尿(糖尿病肾病),在30-300mg/g称为微量白蛋白尿(早期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蛋白定性常为阴性。>300mg/g,称为大量白蛋白尿(临床糖尿病肾病),此时尿常规可显示有蛋白。所以说尿常规蛋白阴性并不能排除早期糖尿病肾病。
血肌酐(计算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能较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受损的情况,但非敏感指标。人体肾脏的代偿能力非常强大,肾脏损伤程度占到整个肾脏的一半以上(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大于50%)时,才会引起血肌酐升高,所以说体检时血肌酐水平正常并不代表没有肾功能损害。临床上要根据血肌酐水平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等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评价慢性肾脏病的分期情况。
参考《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