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上百年的思想改革后,如今中国对女性的人权保护在全世界也是能排得上号的。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后倒推数千年,女孩早婚早育才是主流。然而女孩早婚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非常严重的伤害,那么古人长期让女孩早婚早育,仅仅是认知上的无知,还是另有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女孩追求优生优育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中国把女性结婚的法定年龄放到20周岁,但在全世界并非主流,有不少国家仍然保持18岁以下的结婚年龄,比如俄罗斯、日本。

日本的婚姻法规定,女性法定结婚最低年龄是18岁,在这之前是16岁,而俄罗斯则更低。正常情况下,女性最低的法定结婚年龄是16岁。但在父母要求下,法定年龄可下降到14岁,类似的国家还有法国、英国等。

可见晚婚晚育,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不流行,难道他们不知道早婚对身体有害吗?

作为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欧洲诸国自然知道。除了两性思想的开放,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发育时间各不一样也是原因之一。很多欧美女性不到18岁就发育完成,但她们发育得快,衰老得也快,所以为了发展人口,提倡早婚就成为欧洲人的主流。

不过欧美人能够早婚早育,是建立在足够稳定的经济条件上。但在中国古代,古人追求早婚早孕的动机,与现代欧美人相差甚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朝历代提倡早婚的法律

中国古人提倡早婚,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主流,还是法律规定,并具有很强的强制性。比如汉朝时期,《汉书.惠帝纪》就记载道:“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意思是女子的最低成婚年龄为15岁,如果年过三十还不结婚,就得缴纳更多的赋税作为惩戒。

可这并非汉朝的特例,在汉朝之前,秦朝和战国也是如此。《国语·越语》记载道:“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越国直接把结婚不成当作犯罪去对待,女子必须在17岁之前成婚,否则父母和本人都获罪。

之后唐宋元明清,虽然在法律上对结婚年龄和限制性各有不同,但都遵循着女子早婚早育的原则,比如唐朝的《庶民及时婚聘诏》规定:“女15岁以上无夫家者,州县以礼聘娶”,可见为促进民间男女的婚配,唐朝连彩礼费也包办了。

早婚的真正目的

追求优生优育是近代中国和其他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代表国家的生产力从人力劳作往机械劳作的转变。国家生产和军事通过机械化,不再需要太多的人口,那这些多出来的人口就从生产力变成了国家负担。为了减轻负担,许多人口大国才会逐渐开始走上计划生育的道路。

但对于没有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尤其是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王朝,人力就是非常宝贵的成本。不管是生产还是打仗,人口越多的国家,国力更强,比如三国时代。明明魏蜀吴三国实控领土差不多,但偏偏魏国实力最强,就是因为魏国所在的北方占据了最多的人口。

且古代施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不仅是为了防止商人作乱,还因为国家需要大量人口稳定农业生产。尤其是春秋战国和刚刚经历战乱的新立之朝,人口在战乱中大量消磨,不管是出于征收赋税,还是为了有更多人帮忙打仗,发展人口都是这时期王朝急需的事情。在没有优秀的医疗技术的情况下,早婚早育就成了这些王朝的不二选择。

雄主对建功立业的需求

开国皇帝,或者某些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都对建功立业有着深刻的追求,而后世之人对君王业绩的评价,最关注的就是两个,民生安定和开疆扩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生安定不必说,如果国家经济都发展不起来,就不用谈其他事情。战争更是对人力造成极大的消耗,纵观那些需要通过法律强制婚姻的时代,都是国家急需大力对外作战的时候,比如汉武帝对匈奴长达四十五年的作战,导致西汉男丁消耗过半。越国则是经历对战吴国的失败,需要复仇累积国力。

虽然让女子早婚,对女性的伤害巨大,但不得不说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这是恢复国力最快的方法。因此许多人在看待古代人重男轻女,女性早婚时,都会对那个时代的女性不公正嗤之以鼻,却往往忽视了背后的客观原因,以及男子在社会发展上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医疗条件差,导致家族传承必须早

追求早婚并非是统治者的一味想法,没有社会的配合,这种风气无法持续上千年。中国近代也是在新文化影响后,才逐渐走上优生优育的状态。

有人做过统计,清朝和民国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3岁和35岁,这是在西方医学逐渐进入中国的年代,结果百姓的平均年龄还不到四十,那么再往前,在医疗条件更加落后的古代,百姓平均寿命自然更短,就连古代皇帝寿命超过50岁也是少之又少。

皇帝尚且如此,百姓情况只会更糟糕。民间落后的医疗条件,连找一个医生都费劲,更别说在人生病时,为感染者及时提供足够的医药。偏偏中国古人都有追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想法,且在权贵人家好多孩子都无法成功健康长大,因此提前早婚就成了许多百姓延续香火的唯一选择。

所以当我们对曹操喜欢人家老婆,感叹别人奇特的癖好的同时,还得考虑一个问题。曹操喜欢的女孩,可都是早婚多年,但年龄都不到三十岁的少妇,正是青春正盛的时候,这样的女子能吸引到曹操,或许人家才是那个时代审美最正常的人。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之演变及其启示》作者:潘文波、湖北大学
《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作者:王歌雅、黑龙江大学
《我国古代婚姻年龄问题研究及当代意义》作者:秦朋、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