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 师
经3个月预热,小米首款智能联网电动汽车(智电车)SU7于3月28日正式上市发布,其在外观设计、定价等话题上牢牢抓住了公众的注意力。对于这家从手机到电器,最后杀入智能汽车领域的造车新势力,业内更多谈论的是这股新势力能给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带来什么爆点。
几年前,有业内头部企业高管曾称中国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是上半场、智能化是下半场”。以“上半场”而言,中国汽车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奋图强,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产业上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闭环,产销量连续9年高居全球第一。如今,中外产业界都在奋力向动力电池的“珠峰”——固态电池攀登。而对于“下半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角逐比拼正弥漫着硝烟。
从机械、电气、电子、通信、新材料、动力电池等基础架构,到软件、芯片、人工智能,汽车本身就是各种新颖技术的理想载体,每项技术的发展最终都能令汽车行业得到赋能。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过程中,恰逢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突飞猛进,无死角渗透进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成为被ICT产业热烈拥抱的对象,形成产业融合与产业增量的大好局面。
汽车被智能化后分成两大技术枝杈,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技术的社会价值首先在于能有效降低道路交通的事故率,有利于保障公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其次能减轻驾驶者的操作强度。未来,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驾驶者摆脱方向盘和踏板,成为无人驾驶车的乘员,让驾车不便者也能自由出行。
最美好的智能驾驶梦想离不开最严苛的安全目标,这客观上要求大量先进技术的软硬件须全面覆盖智能车辆,高端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组合摄像头、算法、算力、云计算、大数据处理、高精地图和物联网(V2X)等,筑起一座高壁垒的技术城堡。幸运的是,中国本土科技公司能够提供绝大多数优质技术的软硬件。清华大学杨殿阁教授曾表示,在智能驾驶领域,我们在跟国际企业齐头并进。不仅如此,中国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所以最大的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市场最先在中国落地也是必然,这将带动一大批中国科技供应商脱颖而出,建立起先发优势并向全世界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在乐观展望智能驾驶的美好前景时,也要审视它所面临的现实挑战。首先是价格。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对智能驾驶的要求越高,解决方案的价格就越高昂,智能驾驶成为少数高端车型的专属,普惠面窄,难以形成显著的社会效应。先进技术应用普及的规律是只有做大基数,单价才能降低;而企业也无力为了扩大应用基数“赔本赚吆喝”。有的企业采取拾级而上的策略,让更多的汽车用户从性价比较高的智能驾驶技术包起步,逐步扩大用户基数,分摊高昂的研发成本。事实证明,在这一领域过于激进的市场推进往往会事与愿违,努力与相应法规、社会环境、出行习惯等因素相适应和融合,才是科技成就生活的发展正道。
其次是法律法规和责任划分。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发展在与现行道路交通法规和行业进行适配方面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敲定,包括交通事故的经济与事故归责问题、车险业对智能驾驶的定位问题等。而更进一步的无人驾驶应用阶段面对的权责问题也更加复杂,虽然实现了让老弱病残、儿童等也能独立出行的乘员平权,但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定责、法规适配和公共配套问题。
燃油车智能化进展慢也是行业中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占乘用车市场份额约2/3的燃油车的智能化被忽视了。虽然高阶智能驾驶技术先天性最适合在电动汽车上应用,但销量庞大、市占比高的燃油汽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与电车并存,也应分享到智能驾驶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发展红利。为燃油车量体裁衣,做好适合燃油车的智能驾驶技术方案,是实现全面驾驶智能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智能座舱技术应用则更多体现在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较少直接涉及车辆的行驶安全与交通法规,只为营造更好的移动智享空间,提升驾驶者与乘客的出行体验。实现智能座舱所应用的ICT产品极多,需要时刻搜集乘员的各类数据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在这方面,个人隐私数据的合法依规管理是智能座舱发展绕不开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汽车智能化得益于最佳的新能源汽车载体和全球最大的应用市场,正以突飞猛进的势头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到前景广阔,选择躬身入局,这也将大大增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实力。(作者是汽车行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