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建安元年(196)迎接汉献帝至许,出任汉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到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在洛阳病故,掌控东汉中央政权,长达25年之久。曹操病故,这在三国 初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政治事件。刘备与孙权,作为尚存的曹操的两个政治对手,必须认真思考曹操死后的政治动向,并在曹操死后采取一定的政治措施,以应对变化的政治局势;作为曹操继承人的曹丕,也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曹操死后北方的政局,并应对刘备、孙权的动向。

一、曹操之死与刘备的应对

出身贫寒的刘备,一直以曹操为复兴汉室的宿敌。但是,听说曹操病故时,竟然派出使节前去吊丧。刘备派出使节前往洛阳吊丧一事,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而只在裴注中补记了两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书》曰: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 史斩冉,绝使命。

《典略》曰:备遣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适会受 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刘备具有雄志,在兴复汉室的道路上,曾一度投奔曹操。在曹操阵营,刘备一方面受到曹操重用,另一方面,却又受到曹操的怀疑。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在曹操处,刘备的才气为曹操所洞悉。史载:曹操曾与刘备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从容谓刘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刘备方食,听说此语,失匕箸。刘备见曹操如此评价,担心自己的大志已为曹操洞察清楚,惊吓之下失了常态。不过,刘备很快加入到车骑将军董承的反曹集团中,“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 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刘备暂时没暴露身份,但心怀畏惧,后借打击袁术之机,带兵外出,杀徐州刺史车胄,占领徐州,但被曹操迅速击败后投奔袁绍。此后刘备一直与曹操为敌。

作为曹操的老对手,刘备在曹操死后,一 反常态,派出使节前往吊唁,似乎在向曹丕投出橄榄枝。刘备与曹操之仇不共戴天,在曹操死后,却主动向曹操集团示好,其意何在?

要清楚刘备的用意,当考察刘备所处的政治形势。此前,孙权偷袭荆州成功,关羽被孙权俘杀,荆州已为孙权 占 有,由此单方面破坏了孙刘的联合。孙权为了转移矛盾,不同时受到曹操和刘备的两面攻击,开始向曹操讲和,表示服从曹操的领导,并把关羽的头颅奉献给曹操。在此背景下,当曹操死时,刘备派出使节,其意有二:

一是关羽被杀,刘备失掉了荆州,使诸葛亮当年提出兴复汉室的隆中对策遭到破坏,这对刘备是一巨大的打击。尽管刘备与曹操为终身宿敌,但是,面对孙权的突然背叛,刘备悔恨交加,希望通过与北方的交好,专心对付孙权,夺回荆州。这是刘备向曹丕示好的根本原因。刘备对孙权表面服从曹操父子的用意也甚为清楚,因此想通过吊唁缓和与曹氏集团的关系,借以打击孙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刘备想试探曹丕对汉室的态度。在曹操死后,刘备必须要考虑的是,下一步曹氏集团向何处走去?曹操尽管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是毕竟还是保留了汉帝的天下共主的名义地位。曹操死后,曹操之子该如何对待汉帝,就成了刘备甚为关心的大事。在得知曹丕代汉称帝之后,刘备也加快了称帝的工作。刘备集团中的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曹丕篡弑,湮灭汉室,窃据神器,劫迫忠良,酷烈无道。人鬼忿毒,咸思刘氏。今上无天子,海内惶惶,靡所式仰。群下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咸称述符瑞,图、谶明征。”请求刘备称帝。

刘备也迅速在成都称帝,以此来表明汉朝并没有灭亡。刘备称帝,是正确的战略选择,也只有迅速称帝,方可向天下证明汉朝并没有灭亡,而是继续存在。但是,刘备称帝后是否要夺回荆州,却是一个需要进行商讨的大问题。

史称刘备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赵云劝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 先与吴战。 兵势 一 交, 不得卒解也。”群臣谏者甚众,刘备皆不听。

事实上,孙权杀死关羽之时,曹操尚活在 人 世。刘备对是否要夺回荆州,还存在一定的疑虑。曹操死后,曹丕很快称帝,当此之时,刘备洞察到曹丕不可能对刘备所建立汉国造成军事威胁,故而,开始对东吴全力进攻,力图夺回荆州。这是因为,在刘备看来,由于曹操新死,曹丕一时还不能完全掌握实权,因此,曹丕在短期内,不可能对外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此一来,刘备就有能力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孙权上。刘备敢于对东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正是因为曹操病故后,看到曹丕需要时间巩固其政治地位。当然,刘备也不是完全放松了对曹丕的警惕,在伐吴之时,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偷袭。可见,刘备在进攻东吴时,防备工作还是相当完备。

刘备东征孙权,应该说,得到了诸葛亮一定程度的支持。因为荆州根据地是隆中对策的基础。但是,刘备的错误在于犯了分兵大忌。为了避暑,刘备建立了多个营地,让士兵分散居住。这个缺陷连曹丕也很快看出来了。史载: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 余 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 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曹丕尽管没有直接指挥过战争,但是,却也具有相当深厚的军事才略。因此,他能够一眼看出刘备用兵的失误。

二、曹操之死与孙权的应对

与刘备的行为相反,东吴之主孙权,在曹操死后,表现并不突出。

曹操死前,孙权已接受汉朝中央政府名义上的领导,表明孙权形式上归顺了中央政府。孙权臣服曹操,始于夺取荆州的前夕。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自江陵出发,围曹仁于襄阳,左将军于禁救之,为关羽所擒,且俘其步骑三万。曹操对关羽甚为忌惮,司马懿、蒋济献策,遣人劝说孙权,蹑关羽之后,令其偷袭荆州。并许诺割江南以封孙权,则樊围自解。曹操接受了这一建议。果然,孙权内惮关羽,外欲以为己功,给曹操写信,声称讨羽自效。曹操欲使关羽与孙权相持,驿传孙权之书,使曹仁以弩射示关羽。但关羽犹豫未决。此年十 二月,孙权擒杀关羽父子。

当然,孙权要夺取荆州,是其既定战略,即使没有司马懿与蒋济的献策,孙权也一定要设法占有荆州。曹操这时给孙权许诺,只是希望孙权抄关羽后路,以减轻襄阳防守压力,孙权也就顺势接受,并非受到曹操的许诺方有偷袭荆州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名义上接受曹操的领导,是在偷取荆州的战略指导下的选择。因此,曹操死后,孙权并没有采取异常的政治行动。《三国志》记载此年即建安二十五年(220),孙权继续保持着对曹魏的进贡关系:秋,七月,“孙权遣使奉献。”表明孙权继续向曹魏称臣,接受曹丕的 领导。与此同时,孙权自公安徙都鄂,更名鄂曰武昌。这是在防备刘备的反击。公安距离夷陵过近,故而孙权把都城向下移到鄂。此时孙权深知,刘备已成为他的头号劲敌。曹操死后,称帝后的曹丕干脆封孙权为吴王,以示友好,让孙权与刘备相争,坐收渔翁之利。对于是否接受吴王的称号,孙权集权内部出现了争议。《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曰:

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于古未闻 也。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

孙权暂时没有称帝,只是接受曹丕所赐吴王的称号,形式上接受了曹丕的领导,但本质上并无损失。这是孙权的聪明之处。孙权不像刘备那样,具有汉朝皇室的血统,不可能提出兴复汉室的口号;也不像曹丕那样,已统一北方全部州郡,敢于公开称帝;孙权只能向勾践学习,暂时委曲求全。孙权不敢称帝,原因在于刘备位于长江上游之地,随时可能顺流而下攻击之。因此,王夫之说:“权所难者,先主之扼其肘腋耳。”孙权虽然没有称帝,但却于曹魏黄初三年(222)建元黄武,未称帝却以黄武年号公布于天下,显然,是对曹丕建元黄初的直接反击。

不过,曹操死后,孙权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刘备军事行动之上。孙权杀死关羽,夺取荆州,应该考虑到刘备集团的态度。孙权在曹操死后,没有改变其向北方曹丕称臣的态度。因此,对曹丕称帝的行动,孙权采取了臣服的态度。

三、曹操之死与曹丕的应对

曹操在临死之前,已为曹丕继位作好了准备,让曹丕为丞相之副。曹操死讯传到身在邺城的曹丕耳中时,曹丕还是有点惊慌失措,只知道哭泣,围在其身边的大臣也多束手无策。

当此之时,有人竟建议秘不发丧,遭到贾逵的反对,认为根本不可能保密。又有人建议易诸城守,悉用谯、沛人,魏郡太守徐宣厉声曰:“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专任谯、沛,以沮宿卫者之心!”乃止。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这都说明曹操死时,政局并不稳固。

面对曹丕府中不知所措的形势,中庶子司马孚甚为清醒,大声道:“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万国,而但哭邪!”经此一语,群臣就拥戴曹丕继承了丞相职位和魏王爵位,汉帝也很快遣御史大夫华歆奉策诏,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领冀州牧。这样就迅速解决了曹操死后国家相权和魏王之位双重缺失的难题。

尽管曹操死时,北方政局并不太稳定。但是,经过多年经营,公开反对曹者,已基本为曹操所杀;暗中存有反曹心理者,如司马懿等,并未掌握军政大权。曹操虽死,军队大权完全掌握在曹氏家族或拥护曹氏家族者手中。故而,曹操死时,北方政局并没有大的异动。这就为曹丕代汉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去世,曹丕就在当年的十月代汉建魏,完成了皇朝更代的工作。曹丕代汉建魏,实为实现曹操未竟之志。曹操曾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周文王。他的意思很清楚,即让儿子做周武王,完成灭亡汉朝、建立新朝的大任。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感觉条件还不是完全具备,加以“拥汉扶汉而不篡汉的 话说得太多了,实在是不便自食其言”。

因此,曹操死后,曹丕首先要掌控汉之国家大权,尤其是军事政权,其次要惩治危及自己太子地位的宗室,再次要进行改朝换代的政治宣传,最后要采取恩施政策,以获取人心。具体说来,这些措施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对青州兵的控制。青州兵起初由黄巾兵改变,“虽然随曹操转战四方,仍保持着原来的建制名号,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曹操虽然控制了青州兵,但是,青州兵内部依然具有独立性,曹操死后,青州兵发生骚乱。《三国志》云:“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此事件对曹丕不亚于当头 一 棒。一 方面,说明曹操在世时,青州兵并未完全臣服于曹操;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州兵的直接将领,依然具有离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曹丕在曹操死后,要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是掌握军权,控制天下军队。当然,在曹操未死之时,曹氏及夏侯氏的重要成员,已控制了主要的军队,但唯独对臧霸掌管的青州兵尚未完全控制。曹操之死与青州兵鸣鼓擅去事件,说明了解决青州兵问题的紧迫性。曹丕即魏王位之后,还不敢立即用强力剥夺青州兵将领的指挥权,但是,却于继位魏王后的当年六月(延康元年六月)南征,“以探测青徐虚实”。同时,不断提高宗室曹休的军事指挥之权,以防范青州兵。及即位称帝后,大约在黄初四年(223)“因霸来朝而夺其兵。”彻底地解决了青州兵问题。

其二,对血亲兄弟的控制。曹丕刚刚继承魏王和丞相职位时,就立即对曹植进行报复性的打击。打击对曹植,在于曹植一度为曹操厚爱,一度想立曹植为世子,而且曹植组建了自己的集团。因此,曹丕称魏王后,就是对曹植一党的成员进行处罚,立即诛右刺奸掾沛国丁仪,及弟黄门侍郎廙并其男口。丁仪、丁廙兄弟党同曹植,其父丁冲与曹操交好,曹操想把女儿嫁与丁仪。丁仪、丁廙兄弟在曹操面前夸赞曹植,曹操一度想立曹植为太子。在曹操临死之时,依然对太子到底立谁的问题,“犹有动摇”,故而曹丕对曹植及其同党丁氏兄弟恨之入骨。黄初二年(221),监国谒者灌均根据曹丕的旨意上奏说:“临菑侯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 丕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此后,曹丕一直派监国使者严密控制曹植的一切行动。

曹丕另一弟弟曹彰,武力过人,屡立战功,又在曹操死时追问过曹操玺绶一事,曹丕更为忌惮。曹操死后时曹丕难以对其治罪,就王位后令曹彰回其封国鄢陵,但是却对其甚为警惕。黄初三年,曹彰立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到京城朝拜,暴死,传说是被曹丕毒死。

其三,对禅代进行政治宣传。曹丕进行的政治宣传,无不以改朝换代为中心,宣传其禅代的合法性是天意与民意的体现。在东汉延康元年与黄初元年前后,有关曹丕称帝的祥瑞甚多,据韩国学者林炳爽先生统计,大约在东汉延康元年即黄初元年这一年内,天下郡国出现的黄龙、白虎、白雉、凤凰、麒麟、九尾狐、白鸠、白兔、白雀、赤鱼、嘉禾、木连理、醴泉等祥瑞有20起之多。考虑到曹丕在当年 十 月即称帝,而以上所举祥瑞,旨在为其称帝奠定舆论之基。因此,这些祥瑞出现的时间只能在曹操正月死后与当年十月曹丕称帝之前。可见当时宣传祥瑞活动之频繁。当然,除了大肆宣传这些显示天意的祥瑞之外,众臣也屡次上书,利用谶纬,大造曹魏代汉的预言。

其四,对拥戴文臣武将的奖励。这是改朝换代之际笼络人心的需要。对拥戴者进行加官进爵,从而培养一批新皇朝的新权贵,以满足拥戴者富贵的渴望。这有助于巩固皇权。

其五,对天下小民施恩,以安定人心。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去世,曹丕于当年的十月称帝,同时颁布诏书,施恩于天下,并进行制度改革:

以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议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得赦,皆赦除之。

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赐男子爵人一 级,为父后及孝悌、力田人二级。以汉诸侯王为崇德侯,列侯为关中侯。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封爵增位各有差。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 尉,大农为大司农。郡国县邑,多所改易。更授匈奴南单于呼厨泉魏玺绶,赐青盖车、乘舆、宝剑,玉玦。

当然,为了安抚天下,曹丕对汉献帝也予以厚待:“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于太庙,致胙。封公之四子为列侯。”如 此 一 来,曹丕虽然篡夺了汉的天下,但是,毕竟厚待了退位的汉皇,表现出政权禅让的脉脉温情,安抚了天下人心,有利于政权的和平过渡。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丕对刘备集团或孙权集团,采取守势,是稳妥的选择。曹丕在曹操活着之时,尽管已任五官中郎将,丞相之副,但是,军国大权,完全由曹操掌管,曹丕自己缺少政治战略决策的锻炼,也没有磨练出过人的智谋,因此不可能真正兴兵动武。曹丕对于刘备派出使节吊丧的行为,表示出极大的仇视。这是因为,曹丕已开始了篡汉的运作。刘备的使节前去,定然不怀好意。曹丕代汉步伐加紧,刘备是汉朝正统力量代表,接受刘备的吊唁就意味着承认汉朝的正统地位。因此,杀其使者,是其必然的选择。不过,曹丕对刘备的防备,在其思考中,不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他最关心的是来自内部的权力之争。

曹丕集团不以孙权为敌,而以刘备为敌,在于刘备集团对曹魏的威胁最大。刘备以汉为国号,表明是汉的承接人,曹魏如果要证明自己代汉的合法性,就必须否定刘备的非法性。因此,从合法性上讲,曹魏可以不以孙权为大敌,而必须以刘备为大敌。刘备不仅以汉献帝之叔自称,而且还以汉朝政权的传承人自称。曹魏要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必须把刘备集团当成头号政敌对待。把刘备集团定为首要的敌人,不只是曹丕集团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有利于防守的重点定位。

曹丕在曹操死后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改朝换代,把汉家的江山变为魏家的江山,因此,曹丕在曹操死后,要保持与孙权的相对和平关系,从而在政权交接时减轻外在的压力。同 时,也因为 “攘夺政权的后面,没有一个可凭的理论”,也就希望得到来自统治区域以外偏居一方的地方诸侯的支持,因此,明知孙权的降服具有虚假性,但依然表示出极大的欢迎之情。其欢迎孙权降表的背后是期望提高其称帝的合法性而已。

曹丕知道刘备对孙权偷袭荆州甚为不满,因此,在孙权没有大的反叛行为之时,并没有对吴采取任何军事行为。而是接受了孙权称臣的请求。对于刘备伐吴的行动,有大臣建议曹丕同时出兵,但为曹丕拒绝。曹丕没有对孙吴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源于曹丕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握国家的中枢大权,担心控制不了政治局面,因此,希望先安内再攘外。这是形势使然。

四、曹操之死与曹丕、刘备、孙权应对的影响

曹操之死,对刘备来说,面临着一次夺回荆州的重大机遇,促使刘备加快了伐吴的步伐。刘备清楚,曹操死后,曹丕志在巩固内部,一时不会对外用兵,因此,方敢倾力东征孙权。刘备在曹操死后的战略决策具有极大的冒险性,没有充分考虑到东征孙权可能出现的恶果。夷陵之败是刘备集团在曹操死后战略性的失败。这次战略性的失败,主要责任在于刘备,而诸葛亮等人也未能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作出深刻的预测。尤其是诸葛亮,可能考虑到隆中对策的战略,未能对刘备东征孙权可能遭遇的失败进行全面的分析。

当然,刘备夷陵之败,有战略失误,也有战术失误。东征孙权是战略失误,连营七百里是战术失误。刘备如果调整战 术,还不至于战败。曹丕听说刘备连营七百里,讥笑其不知兵,是有道理的。刘备夷陵之战,元气大伤,已没有力量向北方或东方进攻,只能休养生息。因此,曹操之死,对于刘备而言,他的应对措施存在严重的问题,导致了军事行动的失败。可见,刘备并没有用好曹操之死这张牌。

曹操之死,对孙权来说,却面临着刘备报复的难题,他这时也不敢对北方有所行动。可见,曹操之死,正赶上刘备与孙权交恶。这为曹丕减轻了来自于外部的军事压力。刘备一心想夺回荆州,孙权主动向曹丕称臣,“卑辞事魏,受其封爵,恐魏之议其后耳”。由此换来了北方 边境的暂时和平,得以一心一意对付刘备,最终取得夷陵之战的大捷。孙权成了曹操之死的 大赢家。这就是陈寿认为孙权“有勾践之奇”,给了孙权 一 个 “赞誉”之评的原因。

曹操之死,对曹丕来说,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是进行改朝换代的工作。在改朝换代的同时,要稳定好内部。刘备与孙权的结仇,为曹丕顺利接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于孙权的主动称臣,曹丕乐得送个顺水人情,爽快答应了孙权的要求。曹操死于刘备与孙权交恶之时,刘孙已不能联合起来对付曹操。曹操死于此时,对于曹丕来说,可以无忧于刘孙联合北进了,而曹丕也可安心于代汉建魏了。但是,在刘备进攻孙吴之时,曹丕热衷于代汉称帝,却失去了从北方进攻吴国的机会。

当时侍中刘晔进言说:“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日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刘晔具有战略眼光,是曹操重要的谋臣。但是曹丕却没有曹操识人的鉴识,却说:“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而刘晔说:“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

曹操在世时,不可能预料到刘备在关羽被杀后,会失去理智报复孙权。其子曹丕更无其父之智。因此,曹丕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遂受吴降。

刘备与孙权的矛盾激化,刘备为夺回荆州并为关羽复仇而掀起了对吴国的战争。这一政治形势在曹操死后,转向有利于曹丕的一方。但曹丕在其父死后,缺少战略眼光,并没有把握好政治时机,使消灭孙权的时机转瞬即逝。不过,却顺利完成禅代大业,对于曹丕来说,也算是心满意足了。因此,从表面上看,曹丕在应对曹操死后天下政治形势变化时,采取了稳健的对策,不输不赢;但从本质上看,却失去了与刘备夹击孙权的大好战略时机,实在可惜。及孙权打败刘备,站稳脚跟之后,立即与曹丕翻脸。史称“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曹丕恨而南伐,却无攻而返。

总之,曹操之死,为刘备、孙权和曹丕三方进行政治军事的博弈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契机。对刘备来说,可放心攻击孙权;对孙权来说,可放心对付刘备。而对曹丕来说,却忙于篡汉和整顿内部,不能对蜀吴用兵。刘备没有用好曹操之死这张牌,因战术失误而造成夷陵之败,成为曹操之死的输家;孙权很好地利用了这张牌,成为曹操之死的赢家;曹丕因为没有在刘备攻击吴国时同时出兵,白白放弃了与刘备共同攻灭孙吴的一个大好机会,造成战略决策的大失误。曹操之死标志着东汉建安时代的结束,但曹操之死并没有改变天下三分的大势。三方先后建国称帝,此前的三方对峙演变为成三国鼎立。从此,历史才真正进入到三国鼎立的时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