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地位、疆域和人口资源来看,鲁国妥妥的一流藩国。

西周时,四方小弟莫不率从,前来朝觐的诸侯多达十余,堪称东方伯长。

如此优厚的先天条件,为什么到了春秋时期,国君没有登上过霸主榜单?

即使是二流的宋国,憨憨的宋襄公,都勉强上了一次榜啊。

鲁国坚持以周礼治国,一味守旧,出了名的头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遍史册,除了“初税亩”之外,几乎看不到鲁国改革的痕迹。

然而他们只是形式上保持礼制,重礼乐而轻武备。

实际上高层内部多次发生废长立幼、杀嫡立庶事件,私通淫乱的问题也不少。

若非周公旦的墓地修得结实,他早应该蹦起来了。

早在周昭王时,整个王朝第一位弑君者就出自鲁国,姬沸杀兄而自立。

周宣王时,天子干涉鲁国内政,强行立幼子姬戏为君,进一步增加了鲁国内部的分化。

春秋初,大夫羽父建议鲁隐公杀掉弟弟姬允,变摄政为执政。

祸乱朝政,挑唆骨肉相残,羽父如果遇到个狠一点的国君,立刻就成了包子馅。

结果鲁隐公仅仅表达了反对意见,并没有处置羽父。

他本应将弟弟召见进宫,揭穿羽父的嘴脸,但是他选择沉默。

羽父害怕事情败露,又跑到姬允那里诬陷鲁隐公。

姬允也应面见鲁隐公,把情况问清楚。

可是他既不信任兄长,也不怀疑羽父,还怕死。

姬允授意羽父,秘密杀害鲁隐公,亲政。

羽父因为“告发”立功,被升职重用。

我们从这件事可以看到鲁国国君的昏弱和愚钝,

34代君主,居然没出一个雄才大略、杀伐果断的角色。

鲁桓公死后,又爆发了庆父之难,接着三桓兴风作浪,

公卿之争长达九世之久,一百多年。

三大派系不仅跟国君斗,自己还互相斗,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内斗上。

死循旧制,不思进取,严重内耗,所以必然是挨打早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