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刘馨蔚

近年,中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呈现出崭新气象。截至2023年底,中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国务院总理李强曾指出,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加强专利转化运用研究,推动一批专利实现产业化。在此背景下,《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下称《方案》)应运而生。

《方案》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高,全国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00亿元。一批主攻硬科技、掌握好专利的企业成长壮大,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速形成,备案认定的专利密集型产品产值超万亿元。

央企:发挥“国家队”头雁作用

在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超七成,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要力量。而央企是“国家队”,在专利转化运用的专项行动中将发挥头雁作用。

此前,国资委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央企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持续推动央企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

首先,专利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央企拥有有效专利数量121.6万项,其中发明专利50.5万项,较十八大前分别提高了6.3倍和9倍。同时,专利质量持续提高。截至2022年底,有效发明专利、主要发达国家有效专利数量占拥有专利总量分别达到41.5%和2.5%。此外,转化能力有效提升。2022年,央企专利对外许可、转让和作价入股合同超3500项,专利运营收入超100亿元,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50%以上。

国资委科技创新局负责人方磊介绍,按照《方案》要求,下一步将以提高专利质量、提升转化运用效益为导向,以2025年实现“一个过半、两个翻番、三个增长”为目标,即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达50%以上,与“十三五”相比,主要发达国家有效专利、专利质量优秀企业数量翻番,专利运营收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数量、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量增长50%以上。

具体举措包括,一是推动高质量创造。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高价值专利工作指引,推动企业将先进专利技术转化为行业、国家、国际标准。二是推动高水平布局。指导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新兴产业发展中布局重点专利,强化专利全球化布局。三是推动高效益运用。支持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点产业专利池,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专利转化激励机制,推动有关具体政策加快落地。四是推动高效率产出。优化专利评价体系,引导企业深入挖掘存量专利价值,持续提升专利转化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小企业:以专利产业化促成长为主线任务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指出,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13.4万件,同比增长24.2%,占国内企业总量的近四分之三。

近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布局建设103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目前已累计备案企业9万多家。

同时,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接,破解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化难和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探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实现专利一对多快速许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相关试点惠及中小企业6万多家,达成许可超1万项。

此外,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8200多家,中小企业占比超七成。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全球创新奖评选中,中国获奖企业数量连续两年位居第一,且均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涵盖医疗卫生、人工智能等领域。

申长雨介绍,《方案》将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作为重点任务加以部署。在技术供给方面,通过专利开放许可等制度,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专利加速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在金融支持方面,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力度,提升信贷规模和融资便利度。在服务支撑方面,完善专利权转让服务,拓展专利代理机构服务领域,开展专利转化运用服务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对接。

外企:一视同仁、同等保护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外企来华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专利。数据显示,2012—2023年9月,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105.5万件,发明专利有效量达89.7万件。2023年前7个月,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达2238亿元,同比增长3.2%。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外企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认可。

“《方案》明确提出,鼓励海外专利权人、外商投资企业等按照自愿平等互惠原则,在中国境内转化实施专利技术,体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创新环境的鲜明立场。”申长雨称。

具体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与外企的常态化机制化沟通渠道,广泛听取外企意见建议。例如,完善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打击专利恶意无效和商标恶意注册、撤三等行为,为外企在华经营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是严格保护外企的知识产权。坚持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同等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大专利执法指导和侵权纠纷办案力度,严厉打击网络侵权行为,加强技术秘密保护,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推动各国在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基础上开展专利技术交流合作。依托中美欧日韩、金砖国家等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加强与产业界对话交流,办好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中国(无锡)国际设计博览会等高端论坛和展会,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合作交流与专利技术产品的交易转化。

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科技成果供给侧

截至2023年9月,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6.7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2万件,合计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的25.3%。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给侧。促进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表示。

近年来,教育部结合高校实际,重点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提升成果质量,就是要求科技问题从生产实践中来,科研成果到生产实践中去。雷朝滋介绍,教育部于2022年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引导高校科技创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真正做到基础研究真有发现,技术创新真解决问题,成果转化真有效果。

雷朝滋指出,下一步,在指导高校严格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加大成果转化奖励力度的同时,创新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率先调整资助奖励政策,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度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二是倡导高校通过普通许可,而不是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转化。三是鼓励以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许可费计算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许可费用,消除企业因过高的许可费用而产生的顾虑,同时保障高校科研人员获得成果转化的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