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背景下的美学引领|10万人集中打卡

升达艺术节非遗美学主题展

(文:中原工学院 武义圆)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的郑州升达艺术馆“和美生活·非遗美学艺术展”于3月7日圆满闭幕。此次展览是河南省非遗中心以美学引领,以创新方式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增强非遗生命力的一次有益尝试。非遗在政策、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由原生文化场域进入精心布置的会展场域这一艺术化情境,在众多相关主体(包括传承人、政府、企业、专家、参观者、媒体及民间社团等)的共同参与、协同发挥作用下,开展了一次文旅审美价值共创和美学提升的创新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参观者而言,参与性活动及非物质展示能激发参观者的好奇心,调动参观者的操作性资源,吸引他们创造自己的体验,提升参观者价值。河南省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此次展览可以说是汇集全省非遗之力,通过一定巧思把非遗之美融合展示出来,给参观者以倍增的震撼效果体验。

我们都知道宋朝有“四雅”:香、点茶、挂画和插花。透过味觉、触觉、嗅觉与听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此次展览充满宋韵的非遗美学、以悬针篆、瘦金体为主的艺术家作品展,充满巧思的诗书画现场布置,悬针篆传承人孙伟老师又诗又书巨幅书法"春潮来袭如妒梦,花气薰人欲撩诗",张晓红瘦金体书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氛围营造,处处是“雅”。让一批批参与者打卡拍照留念,出片效果拉满。展馆还为参观者搭建了对话与互动平台,帮助其构建沉浸式“雅致生活”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观者参与价值共创受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已有知识和项目吸引力的影响。一方面,观展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统参观浏览,参观者的身份由观赏者、接受者转变为体验者、创造者。沉浸式文化体验是参观者参与非遗活动的重要动机和目标,此次非遗进展馆为参观者体验河南当地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和平台,也为参观者提供了一种兴趣盎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多样性的非遗展示方式为参观者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选择,当参观者拥有与非遗项目相关的知识时,更愿意参与人际互动和非遗活动。参观者参与价值共创也与项目吸引力有关,越是具有参与性、体验性的项目越会引起参观者的价值共创意愿。所以此次艺术展对参观者来说可谓是一场价值共创的有益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非遗传承人而言,非遗传承人参与价值共创受政府支持、文化传承、个性表达等多方面的驱动。我国的非遗传承在由传统的家庭传承扩展到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

此次展览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活动也激发了传承人对传统文化重返生活融入生活的思考,很多传承人早就认识到对非遗的保护不能过于封闭,要加强与外界交流,此次会展恰如其分的为传统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展示美学不同特点提供了一个契机和平台。

文化传承的使命促使传承人走向社会,为非遗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此次展览把非遗传承人齐聚一堂,不仅通过多种美学融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众多传承人同台竞技的同时也在不断自我提升促进了非遗产品的创新性发展。

如悬针篆作为一种传统文字,花五年时间,写了近十万字,创新性地研发出孙伟悬针篆电脑字库,融入了县数字化当代生活;而且把静态的书法转变成为动态的形态输出,通过近一年时间多方专家精心打造《悬针篆史诗四部曲》,把单一的平面文字加工成一种集诗词歌赋乐舞朗诵于一身的立体性、综合性艺术,极大的增强了艺术地表现力、感染力和传播力,加上现场四十平方高清大屏和优质音响的加持,为悬针篆这一古老的艺术"传承路上创新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悬针篆在科学性继承,传承性创新,创造性转换和立体化传播都是个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文旅而言,现如今,非遗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据统计,展览期间,活动展区总访客量超过10万人次,其中,35%的观展人员来自其他省份,还有来自英国、美国、波兰等外国游客。接待团体研学游客超过2万人次。省内外80余所大中专院校近2000名学生参与非遗实践活动。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此次非遗美学艺术展不仅是河南省非遗美学实验室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是传统文化融入会展,文旅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为后续非遗融入景区,非遗融入博物馆,非遗融入研学旅游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遗重新进入现代生活,需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充分与当下时代相结合,为参与者带来具有新用途、新寓意、新价值的非遗产品,帮助非遗进入现实空间,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发挥特有的功能。此次非遗艺术展对各方主体来说,都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有益的尝试。

编辑:东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