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如果太自以为是,爱做出头鸟,往往容易遭人厌恶,甚至遭来祸患。

赵云恰恰不知道这一点,也不清楚自身的斤两……

情商低

赵云年纪轻轻便被乡亲推举为话事人,带着一众乡勇投奔公孙瓒,算是“公孙瓒公司”的入伙人,入股的时间比刘备还早。而刘备则是穷途末路来投的公孙瓒,双方性质不可同日而语。

但刘备很快得到重用,升为别部司马,而赵云还在原地踏步,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兵队长。

究其原因,还得从赵云同公孙瓒第一次见面时说起。

初次相逢,公孙瓒问赵云:“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够迷途知返呢?”

赵云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听起像是否认公孙瓒英明,又像夸公孙瓒治理的地方实施了仁政。结合后来赵云离公孙瓒而去,明显不是。更像“我想找个实施仁政地方,但不知道该去哪里,只能暂时留在这里”。

老板就站在旁边,赵云竟然不知道谁是明主!可以说,赵云第一次就给公孙瓒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甚至让公孙瓒考虑他的忠诚问题。

接下来,赵云又犯下了好几次相同的错误……

能力平庸不自知,还认为自身怀才不遇

几年后,赵云因为兄长亡故,向刘备辞行,并向刘备表忠心。刘备知道,赵云此去不会再回公司了。

刘备是怎么知道的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猜也能猜到,不可能空穴来风。刘赵二人经常促膝而谈,赵云必定没少在刘备面前吐槽自身怀才不遇的境遇。

赵云在公孙瓒手里表现平庸,对于赵云的能力,刘备心知肚明的。一个能力平庸的人又自视甚高,这样的人换成哪个老板都不喜欢。

况且,对外人表忠心是身为一名武将的大忌。刘备当时心里是否会想:假如有一天赵云觉得我不够圣明了,会不会也向外人吐槽表忠心呢?

喜怒不溢于言表是一个人成熟稳重的标志。而成熟稳重又是一名优秀将领的基本素养。当时的赵云不仅情商低,而且不具备一名优秀将领的素养。

十几年后,赵云成熟了吗?没有……

不善于团结大多数

刘备平定益州时,赵云又跳了出来,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为由,劝说刘备不要赏赐百官房子和财物,再后来又忤逆刘备的意思,站出来劝说刘备不要伐吴。

赵云当时只是个没有多大实权的杂号将军,地位不如后来居上的诸葛亮、黄忠、申耽、法证、李严,更别说张飞马超等人。至于和他平级的同僚,一抓一大把。即便是劝诫也轮不到赵云。

百官跟着刘备干嘛,士兵跟着将领又干嘛?说高尚一点,为了匡扶汉室,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说直白一点,就是一起创业,图个封妻荫子,奔个前程。刘备是个人精,自然知晓这一点。所以一拿下益州,就论功行赏。

但赵云不知道,不合时宜地上来插一腿,一句话就得罪了一众同僚,让人没有了赏赐。这样的人即便委于重任也很难服众。因为不知道服众的关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一名武将情商低并不是致命的,最致命的是能力问题。

能力平庸,战绩不突出。

赵云跟随公孙瓒时,唯一一次有记载的作战记录——协助田楷抵御袁绍军入侵。结果,田楷大败。

随后的岁月里,赵云跟着刘备东奔西走,没有任何出彩的表现,无非就是给刘备当保姆照顾一家老小。支援益州一战听起来很唬人,拿下了几个县城。实际上,三国时期的县城驻军很少,城池低矮,几乎没有防御力。就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军全部向大城市集结,周边的小城全部望风而降一样。支援益州一战,并没有含金量。至于汉水之战,实际上只是一次小规模战斗,战果十分有限。

箕谷一战。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双方实力悬殊,但诸葛亮只是让赵云牵制敌军……赵云并未达成战略目标。从中可以看出,赵云的作战水平十分有限。

一个老板往往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但绝对不会容忍一个平庸员工的毛病。赵云怀才不遇的心态,也是一个很难得到老板青睐的重要原因。

按照惯例,赵云从刘备三十余年,即便是混资历也早该混个四方将军,但实际地位不如后来居上的马超、黄忠、李严、魏延、黄权、申耽……比同时期的关羽、张飞、刘琰更是低了好几级。究其原因,问题还出在赵云自自己身上。

刘备的识人之术,古今罕见,不可能掂量不出赵云的斤两。赵云情商低,不善于讨老板的欢心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能力平庸又不自知,不懂得团结大多数。缺乏作为一名优秀统帅的素养。这样的人,换成那个老板都不可能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