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2年,北宋大将狄青带兵征讨侬智高,来到广西地界后,狄青拿出100枚铜币,当着士兵的面许愿说:“如果能够打败敌人,那么这些铜币有字的一面一定会全部朝上。”

手下闻言大惊,纷纷上前阻止:“将军,这种愿望可许不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狄青被誉为北宋的第一名将,威名赫赫。除名将的称谓外,他还有一个外号,叫做“狄天使”。

之所以得到这么一个外号,是因为狄青每次上阵杀敌时,都喜欢披头散发,脸上罩着一个铜面具,然后勇猛冲杀,如入无人之境。

敌军看到这么一个戴着面具的猛人,都认为他不是凡人,而是天神天将下凡,因此往往会吓得竞相逃窜。

其实狄青的出身非常普通,他是普通士兵起家,脸上曾被刺字涂墨,留下了青黑色的字迹,这也是狄青发迹后很多文官看不起他的原因之一。

狄青能够出人头地,靠的就是胆大勇猛。

在征战西北的四年当中,狄青大大小小的仗打了25次,身上受过8次箭伤,为大宋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凭借骄人的战绩被提拔为将官后,狄青曾经受到过宰相韩琦和范仲淹的召见。

发现狄青读书不多,范仲淹特意劝告他说:“做将官的,想要为国家建立更大的功业,要懂得兵法,不能只逞个人之勇。今后,你要多读点书才行。”

狄青对范仲淹的指导十分感激,从此之后刻苦读书,读完了秦、汉以来的很多兵法著作,增长了自己的能力和见识,打仗时的智谋更加出色,战功也更加卓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因为狄青的名气太大,宋仁宗赵祯也曾召见过他。看到狄青的脸上有刺青,宋仁宗便让他敷药除去刺青。

狄青却不同意,说:“感谢陛下不计较末将出身低,但末将留着这些刺青,是希望能鼓励士兵们,只要奋发向上,大家都有机会做将官!”

宋仁宗听后大加赞赏,直呼狄青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帅才。

公元1052年,广西的侬智高组织了5000兵马宣告起义,没用多长时间,侬智高大军就攻下了广西、广东的大半地区,兵数也由起事时的5000人增至3万人之众。

宋仁宗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马上命令狄青统领3万士兵前去征讨。

考虑到当时南方有崇拜鬼神的习俗,为了鼓舞士气,狄青拿了100枚铜币,当着数万士兵的面许愿说:“如果这次出征能够打败敌人,那么这一百枚铜币掉到地上后,有字的一面一定会全部朝上。”

手下一听吓坏了,纷纷劝阻说:“这太难做到了,万一弄不好,反而会动摇军心。”

狄青却坚持要许愿。在士兵们的注视下,狄青举手一挥,把铜币扔在了地上。结果这100枚铜币,竟然全部字面朝上。

一时间全军欢呼,士气大振。狄青命令士兵拿来100枚钉子,将铜钱钉在地上。然后说:“等我们凯旋归来,一定要酬谢神灵,收回铜钱。”

说完,就带兵出发了。士兵们认定有神灵佑护,在战场上爆发出万夫难当之勇,个个奋勇争先,不惧牺牲。

狄青率兵来到天险宾州后,故意放出“宋军只储备了5到10日的口粮”的假消息。

侬智高听说后兴高采烈,对狄青不加戒备。没想到狄青短短几日内忽然来到侬军阵前,逼得侬智高仓促应战。

大败侬智高军后,狄青带领胜利之师北还。返程路上,狄青如约到掷钱处取铜钱。

手下们将钱起出来一看,原来这一百个制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对狄青佩服得五体投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狄青凯旋而归后,宋仁宗破格提拔他为枢密使。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长官,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这一安排引发了文官群体的忌惮,因为在北宋朝堂,这个职务长期由文官群体担任,武官根本不可能登上如此高位。

宰相文彦博在朝堂上直接提出:“狄青身为两镇的节度使,应该外放,段没有留在朝堂的道理!”

宋仁宗解释狄青是忠臣,不必疑心过重,文彦博却毫不客气地回怼:“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

好家伙,直接把宋太祖赵匡胤当作了反面典型,说再重用狄青,说不定北宋朝堂就要改天换日了,怼得宋仁宗哑口无言。

除了文彦博,其他文官也没闲着,有的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了角,是个怪物;有的说有人说狄青家里出现了光怪,妖气冲天;有的说是因为狄青才导致大宋发生了洪水灾害……

宋仁宗虽然相信狄青是个忠臣,但终究挡不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为了稳住朝堂,他很快罢免了狄青的枢密使之位,将狄青贬到了陈州基层任职。

到陈州之后,文官们每半个月就会派人来问询狄青,名为抚慰,实际上是监视和盘查。狄青被这些问询搅得惶恐不安,一听说朝廷有使者来了,就会“惊疑终日”。

天天忐忑不安,加上常年纵横疆场留下的伤病,狄青的身体终于被搞垮了。没过半年,他的脸上便长了个毒疮,病重不治(“疽发髭,卒”)死时年仅4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狄青会被忌惮,除了与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密切相关外,和狄青本人出身寒微也脱不了干系。

狄青脸上刺字,并坚持不去掉,本是为了鼓励士兵奋力拼搏,但在官员们看来,这恰恰是狄青身份低微,却不自量力挑衅官场规矩的标志。

北宋朝堂非常讲究出身。没有进士出身的人被破格提拔,是在破坏当时的“进士出身论”,很容易引起朝中士大夫的不满,引发嫉妒。

狄青的悲惨结局,表面上是狄青不懂官场的潜规则,在功成名就后没有明哲保身而招致的祸患,实际上也是文臣们和宋仁宗之间的一场博弈。

在文臣们看来,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是被时间检验过的最为合理的执政方针,即便是皇帝,也没有资格和理由去改变国策。

再加上北宋实行的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相对于以往的朝代,文官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皇帝相对于其他朝代,其实是相对弱势的。所以即便狄青深受宋仁宗器重,却也无法从始至终得到皇帝的庇佑。

狄青死后,朝中更加没有了能征善战的武将,北宋国防实力江河日下,终于还是在几十年后自食其果,遭遇了靖康之耻。

一个国家,只重视文治或者只重视军事都不行,我们可以不开战,但必须有战之能胜的实力。这才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对此,你怎么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