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到底指哪里?扬州算不算江南?在人们印象中,江南以才子佳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著称。这两个问题,网友们一直争论不休。各种理由层出不穷,争论来争论去,似乎江南是一个高级的代名词,江南地区的就高人一等,苏锡常杭嘉湖排斥别的地方算江南,其他地方说自己算江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锡常杭嘉湖说长江以南才是江南,湖南江西的朋友说,我们在江南,又表示只有长江以南、镇江向东才算江南。

中国人讲究文化认同,我认同你是,那就是,不认同就不是,那么今天就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探究下这两个问题。

先秦时期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言“江南”的意义极为广泛。

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据《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可知史书中出现的“江南”一词,在东周春秋时期,最早指的是东周时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区域(大致是现今苏中到福建一带)。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洞庭湖南北地区,南到南岭一线,北界也并不以长江为限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被划入黔中郡范围,从《史记》记载看,当时的黔中郡只是今湖南省和湖北省南部、江西部分地区。而不是后世在今湖南省西部的黔中郡。

综上,先秦时期的记载江南的范畴以及变化也极大,包含过现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大致为古九州中的扬州+荆州。

两汉时期

汉朝时期,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豫章郡、长沙郡、庐陵郡,相当于江西省和湖南省。在两汉时期,洞庭湖南北、赣江流域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其中的“江南”说的就是这一地区。

王莽时,曾经改夷道县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夷道县,西汉时设置,属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枝城市西一里。其得名由来在《水经·江水注》有说明:“汉武帝伐西南夷,路由此出,故曰夷道矣。”

隋唐

隋朝时期,江南被用作《禹贡》中“扬州”的同义词,同时“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江南豫章、长沙”与“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描述。

唐贞观元年(627年),在中央政府与地方州郡之间设立监察区,称为道,分天下为十道。所设江南道,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游地区囊括了进去。

所以,唐朝时江南从湖南江西扩大到了皖南苏南。

两宋

宋代,改称监察区为路,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在全国设十五路,主要以唐后期江南西道的地域设置江南路。天禧四年(1018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两路。其中的江南西路后来逐渐被简称作江西路,就是后来的江西省。今天的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地区,大部分都在当时江南东路辖境。

随着宋朝的地域发展,江南逐步缩小到江西安徽江苏,后又逐步缩小到皖南和苏南。

元明清

元灭宋后,依历次军事征复用兵的范围设置了十大行省,原宋代江南东路辖地大多被划入江浙等处行省。

明朝,在南京应天府建都,将其周围十四个府州设为直隶。后朱棣迁都北上,在北京周围同样设置直隶府州,称北直隶,于是将以南京为中心的十四个府州称为南直隶。

清朝建立后,南京留都地位不再,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原南直隶之地设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就是习称的江南省。后又因江南省辖地过于辽阔,分拆成江南左、右两个布政司,后改江南左布政司与右布政司为江苏布政司与安徽布政司,加上原来江南西路之简称江西省早已固化,从此,江南从大政区地名中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整个江南的地域历史演变可见,江南的范畴是逐步缩小的,从秦汉时期的两湖、江西、安徽、江浙、福建,到清时期为了削弱南方地区的实力,从江南省(江苏+安徽)拆分到江南左右布政司,再到江苏布政司与安徽布政司。

从行政区划和地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即使江南的区域范畴在逐步缩小,也应该是包含了至少现在的江苏地区,那为什么现在苏锡常杭嘉湖并不认可长江以北的江苏兄弟,甚至也不认可长江以南的南京和镇江呢?这又要说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和文化了,前面说了,中国人讲究文化认同感。

文化角度来探寻江南范畴

江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有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杭州文化、苏州文化、扬州文化等文化。

明代江南文化教育之兴盛,始于重教之风气。崇学重教使得江南出现了众多的文学者,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巨匠大家,宋、元、明代许多著名儒士都出自于江南。就范金民先生所统计,明代共有进士24866人,江南为3864人,占全国总人数的15.54%,即不到七个进士中就有一位江南人士。其中文魁更是以江南人居多,明代共有89位状元,江南就有21人,占近四分之一,榜眼、探花、会元也多是江南人氏。

除此以外江南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中有三个位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其它还有紫阳书院、崇正书院、八桂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齐山书院、阳明书院、甘泉书院、会华书院、李白书堂、五经书院等。

从文化的角度也可以看到,元明时期江南的文化风气盛行,也跟当时江南的地理范畴相对应。但清及至民国时期,文化风气逐步被苏锡常杭嘉湖地区所替代,清朝114位状元,江浙二省共有69位状元,占比达60%,而这里的江浙主要是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湖州府、嘉兴府、宁波府、杭州府、绍兴府,除此还有极少量的扬州府、江宁府、镇江府人。

到了民国,近现代名人、两院院士等等,也是苏锡常杭嘉湖居多。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也确实可以认为江南的范畴在逐步缩小,缩小到现今的苏锡常杭嘉湖。改革开放后,也是这个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了经济优势。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优势会形成文化优势,文化优势会掌握话语权。富裕地区为什么要带上贫穷地区,降低自己的身价呢?虽然这个表述上非常的不政治正确,但绝大部分富裕地区人的思想观念里都是认可这个不政治正确的想法的。就比如苏南对苏北一直以来的优越感(相信90%以上的苏南普通老百姓都存在这个优越感)、不认可苏中地区的划分等等。

所以综上,从现代地区、文化、经济的角度来看江南,它确确实实是只有苏锡常杭嘉湖。

扬州算不算江南?

首先声明一点,笔者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从我自己一直以来受到的教育、父辈的影响等等的观念中来说,现在的扬州不算江南。从最早的父辈的聊天中,认可的江南只有苏锡常,对,不包含扬州对面的镇江(这里面排除丹阳)和南京兄弟。在父辈们的观念划分里,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因素为主,其次是文化因素。经济上苏锡常富裕、八九十年代南京镇江甚至还不如扬州;文化上,苏锡常说苏南话听不懂,南京镇江人说话听得懂,尤其镇江人说话几乎跟扬州一模一样。

另外笔者的宗族里,有一大半是在常州(我们这是小宗,清末搬过来的),即使现在上了年纪的老人去世,也会说一声,要给江南那边的人把个信,那边会派人来悼纸(扬州话参加葬礼的意思),同样的,那边有事,我们也会说去趟江南。

不过这里面又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扬州人自己不认为自己是江南,但是外省人,大部分人认为扬州就是江南,这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文化、经济角度的问题了,历史上的扬州名气太大了,光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成了无数人心心念念要去的江南的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历史上的扬州算不算江南?

我认为算江南。

前面也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扬州是一个通史式繁华的城市,现在的扬州是在唐初固定的,在唐初扬州一词从古九州的范畴固定为现在的扬州广陵、邗江、江都的专有名词。也是从唐朝开始,扬州开始了他繁华的表演,那时候的泰州东部到南通还没有完全从海底露出来,长江的入海口在瓜州到泰兴一带,所以那时候的扬州的地理位置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所以才有了马可波罗、普哈丁等在扬州做官经商。

经济上发达了,也催生了文化的发展。扬州玉器素有天下玉扬州工的美称,扬州漆器、剪纸、园林艺术等蓬勃发展,虽然几经战乱屠城,但是当和平时代,扬州总能是当时全国靠前的大都市。作为大运河的中心节点城市,南来北往的商客交汇,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交融融汇,扬州的建筑风格也是兼顾南方的婉约和北方的豪放。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不过可惜的是,太平天国江北大营在扬州,最终导致扬州的园亭损毁殆尽,现今存世的都是晚清的作品,否则也不至于现如今的苏州园林强压扬州园林一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时徽州盐商的涌入,带动了文学、淮扬菜、戏曲等艺术的发展,除涌现了扬州学派、江南八怪等,还有扬剧、扬州评书等。甚至扬州还有一条街叫苏唱街,就是当时的昆曲班子在扬州表演的驻地。而京剧就是安徽一带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从扬州北上去到北京为乾隆表演发展而来。

而乾隆六下江南也是在扬州留下了大量的故事。

所以综上,至少在清末之前,扬州是妥妥的江南城市。当今的扬州,作为一个三四线小城来说,经济不行,就得认怂,江不江南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兜里就那两个钢镚,别人也不愿带你一起玩,没有必要去硬凑,中国人最讲究文化认同了,既然不认同那就过好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