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百万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 宋·张耒《项羽》

历史上写项羽的诗词有很多,选这一首,是因为更贴合的短文!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人,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项羽在秦末民变中,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摧毁章邯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

项羽凭借其勇武战斗力和出色的军事才能,使他成为历史上真正的不败神话,也是“战神”称号的实力担当。可是这样杰出的一位“勇战派”军事家,为何落得了拔剑自刎的结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代战神,众叛亲离

项羽从带领十万余大军,到只剩下八百人突围,再到最后只有二十六人跟随他逃到乌江边,这一连串的事件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也展现了项羽个人命运的起伏和他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首先,项羽带领的十万余大军是他起事以来的主要力量,也是他实现雄心壮志的基石。然而,在垓下之战中,由于种种原因,这支庞大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在面对汉军的围攻时,他也无法完全抵挡对方的攻势。因此,他只带着八百人突围,这是他首次面临重大的挫败。

然而,即使只剩下八百人,项羽依然没有放弃。他继续率领残军突围,试图寻找生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军队再次遭受了损失,人数不断减少。最后,当他逃到乌江边时,只剩下二十六人跟随他。这一数字的巨大变化不仅代表了项羽军事力量的衰落,也象征着他个人权威的减弱。

最后,被欺骗!项羽在突围过程中来到了阴陵,这是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在今安徽定远西北。由于不熟悉地形,项羽向当地的一位老农询问道路。老农欺骗了他,指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项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带领残军沿着这条错误的道路前进。结果,他们很快就陷入了困境,被汉军追上并包围。

胜败无常,心态绝望

当项羽身边只有26骑时,项羽估计不能脱身了,于是对他手下的骑兵说: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亲身打过七十多次仗,谁抵挡我,我就打垮谁,我攻击谁,谁就降服,未曾打过败仗,因而霸有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作战的过失。今天固然要决心战死,愿意为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为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作战的过失。说完项羽与手下骑兵分开,项羽一人冲向数千汉军,斩杀一名将领、一名都尉、百十来名士兵,项羽这么做是想向自己的手下证明一件事: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作战不行,而是上天要灭亡他。

项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有人能够跟随他一起并肩作战,而这次失败让他深感失落和绝望。项羽待人恭敬慈爱,有人生病都会心疼,从突围到乌江,一次抛弃那么多人,他的心里要承受怎样的煎熬,直到最后,哪怕只有26骑了,他看着眼前重伤的战士,一路追随,本以为东山再起,没想到却落得如此下场,他能不心疼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择自杀对项羽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对自己尊严的保全吧。

史书对于项羽自杀的原因也有所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