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制止浮夸风,严惩造假者,浮夸风的危害才过去几年。《半月谈》发文披露农业测产数据造假,在实验田动手脚,把秸秆叶子都算成粮食,今天亩产1200公斤,明天就是1300……一位农民评论:种了40年地,现在的单季杂交水稻亩产就在650公斤左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时代又要回来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水稻亩产1200公斤,明天就突破1300公斤,造假放卫星的又来了。农业测产数据造假严重的原因在于,企业为了骗取科研经费、骗取农户信任、追求政绩等原因,不惜造假数据。尽管我国粮食产量一直稳居世界前列,人均粮食也处于全球安全线以上,但农业科研仍是提高我国农业自给自足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任何时候农业科研都不能忽视。

浮夸风时代过去几十年了,在全民教育普及,人人讲科学,讲市场规律自然规律的今天,这种倍增、翻番、亩产36900斤、肥猪赛大象的旷世奇闻早已作古,没想到又有卷土重来之势。

我们低估了一些人的政绩观,也小看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某些人对“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理解力和落实力,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上的超高目标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你做不到,没有他想不到。正如朱有某教授所说,水稻上山都有亩产788公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以来,我们听说的水稻亩产“突破”、“今日亩产1200公斤,明天就突破1300公斤”,其实都是农业企业搞的鬼。实际产量只有农民知道。在农民眼里,水稻产量一直是稳定的,没有增产和突破,只有遇到自然灾害、天气等因素影响下的减产。在农业领域,有些“神话”似乎总能轻易打破现实世界的规律。半月谈揭示的农业测产造假的种种现象,让人不禁感慨:当数据失去了真实性,我们的粮食安全谁来保障?

半月谈提到的华北某地企业,在播种环节故意将水稻间距留得很开,待收割前悄悄将其他地方种植的相同品种移植到试验田里,数据自然就变得“好看”了。这种曾经在大江南北风行的“魔法”再现,让人不禁想问:这样的数据,能有多少实际意义?

知情人士透露,农企对水稻亩产测量实质上是将秸秆、叶子都算在内,稻谷的产量掺了大量的“水”。这种“创新”让人不胜嘘唏:农业试验,竟然也能变成一场数字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南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有的试验把追求“漂亮数据”作为唯一目标,但最终被农民抛弃的品种比比皆是。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让人思考:人民的饭碗,到底需要的是数据,还是实际的产量?农企做漂亮数据有何目的?给谁看?

水稻亩产多少,最有发言权的是农民,他们是最贴近土地的人。

虚假的数据可能在误导政策制定者、误导市场、误导农民。当“神话”取代了现实,我们付出的可能是粮食安全的代价。我们必须将话语权交给市场,还给农民,让他们告诉大家真实的农业现状。

“一测就破纪录”,各种高产数据你追我赶,农业试验的严谨性何在?这是危害到国民粮食安全的行为,这样的测试难道不是在犯罪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农业数据造假风行?无非存在几方面的目的:

一、骗取科研经费。现在从事农业研发的很多研究机构都有专项科研资金,为了拿到更多的研究经费,有些研究机构以及企业就开始明目张胆的造假。

二、骗取农户信任。任何农业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际的农业生产服务的,比如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抗虫,抗旱,抗涝能力等等。而现在有一些研究机构以及农业企业之所以造假,片面吹嘘亩产量,其实就是为了骗取农户的信任,让农户多购买他们的品种。

三、追求政绩。农业也是地方负责人重要的考核目标,农业科研有成果,对他们的政绩有很大帮助,如果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取得全国性的突破,对于他们的升迁有很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各种目的,即便在信息高度发达,在监管越来越严的背景之下,某些人仍然绞尽脑汁提高测产数据,甚至不惜造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尤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永远都是头等大事。过去几十年,我国一直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亩产量。

片面的追求数据造假,不仅会浪费大量科研经费,关键还会给农业研发造成误导,给农民造成误导,后果非常严重。对农业造假行为,应加大打击力度,让农业研发回归到科学的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