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历正月初一,多在立春前后,正是万象更新,春回大地的时候,因而叫做春节,也叫过年。秦始皇名赢政:为避思讳,正月也叫元月。

刘长卿诗:“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可见春节是民间盛大,欢快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彼此见面,都要说些民殷国富、人寿年丰的吉利话,以示问候、祝贺。同时,家家门前挂彩灯,贴春联,还要放鞭炮,敲锣鼓,尽情欢乐。那么,过年的风习从哪来的?

年是计时单位。即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这种称谓,夏叫岁,殷叫祀,从周朝起才改叫年。“年”的本意是田禾成熟。所谓人寿“年”丰是指老人长寿、庄稼丰收,或是互致良好祝愿的礼貌语言。

“年”字最早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年”字写得象一穗果实累累的谷子。谷子在古时是粮食的总称,谷穗这样长大,籽粒这样饱满,自然表示五谷丰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受当时气候和生产技术的限制,各种农作物一年只能种植一次,不能复种回茬,人们把谷子成熟一次叫做一年,进而引申为时间概念。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至今,人们还把庄稼的收成叫做“年成”。若是丰收,习惯叫做“丰年”,倘是歉收,习称做“歉年”。

苹果结果,有规律性的年成差别(间歇),群众称做“大年”、“小年”,就本于此。

关中地区传说,元惠宗登帝位,实行高压政策,每村派一监官,横征暴敛。村民结婚,他有“首夜权”,百姓恨之入骨。朱元璋起事后,大家纷纷响应,以“拜年”为由,暗中串联,约定时间;把所有监官通统杀掉,时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二,大家叩头拜揖,敲锣打鼓,庆贺反暴大捷。后来,为了纪念民族复兴,便把春日之始的正月初一定为年节。

过不多久,元将王保保 (原名扩廓贴木儿) 兴兵作乱,窜至周至县皇甫寨村,百姓手持铡刀、铁镰、大斧鼓噪而出,群起而攻,王保保战死,他的士兵,每人用战袍捧土掩埋了他的尸首。坟堡约一亩地大,群众叫做大冢。百姓怕他借尸还阳,时常击鼓鸣金,令其魂飞魄散。敲锣打鼓的习俗便留传下来。

上述说法系口头传说,过年的事,《荆楚岁时记》里,就有“放爆竹、挂桃符、穿新衣”的记载,证明这种习俗早就有了。

另一种传说是,很早很早以前,“年”是猛非常的野兽,吼叫似雷,跑路象风,吃人咬畜,伤生害命。玉皇大帝派遣天神把它锁进山里。有年正月初一,“年”挣断铁索跑到平川吃人咬畜,群众手拿锄头,长矛和它抗争,经过一场生死搏斗,“年”终于被赶跑了。第.二天,大家互相拱手,祝贺幸免于难,留下了“拜年”的遗风。天长日久,人们揣摸“年”的弱点是一怕光义二怕红色,三怕音响。因此,大家贴春联、放鞭炮,点明灯,吓得“年”只有潜伏爪牙,空流涎水,却不敢再出山为害。这也是过年习俗的来历。

年,为什么又叫“年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年”的最后一次为虐是在正月初一,人们耽心它再出来为害,忧心重重,觉得过年如过关,二是过去财主放账,腊月三十日为期,本利全清,而贫困的农户,在残酷的剥削下,生计艰难,还不起帐,认为正月初一是过不去的关口。年关成了不可逾越的难关。

又传,有个叫王小二的穷人,过年时无钱还债,急得没法,便在破烂的门上贴出一副对联。上联是:

年难过,今年更难过,得过且过;

财主看了后冷笑一声:“谁管你,难过好过任你去吧!”扭头又读下联:

债要还,是债都要还,有还才还。

这个故事,说出了富人的“狠”,也道出了穷人真正的“难”!

联系小编:

zai-chan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