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白居易的“西湖”

□卢江良

最近几年,笔者正在创作的“解读大师”系列,每篇都会选取某大师的一样重要事物,通过对其进行深度解读,以展现该大师非凡的一生。譬如,达利的“胡子”、王羲之的“鹅”、潘天寿的“雷婆头峰”等。而对于白居易来说,“西湖”应该是不二之选。

生活在中唐时期的白居易,跟大多数古代文人一样,有着两重身份:一是官员,他进士及第后,前后担任过二十多种不同级别的官职,最高达至“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死后被赠“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二为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无论是白居易的“入仕从政”还是他的“诗歌创作”,都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入仕从政:前期是“兼济天下”,后期是“独善其身”。诗歌创作:前期创作“讽谕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后期创作“闲适诗”,意在“独善”,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而白居易的“西湖”,则象征着其“入仕从政前期”与“诗歌创作后期”。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赴杭州任职,是长庆二年(822)。此前7年的元和十年(815),他因频繁上书言事和大量创作讽谕诗,不受朝廷待见,恰逢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他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又因母亲看花坠井而亡,著有“赏花”及“新井”诗,被诽谤有害名教,遂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五年(820),唐穆宗继位,惜其才华,召回了长安。但时过两年,他上书论当时河北军事,未被采纳,请求到外地任职,于是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白居易到了杭州,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筑堤蓄湖,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派选“公勤军吏”专职巡守函、笕、堤岸,又作《钱塘湖石记》,详细载录堤的功用以及放水、蓄水、保护等方法,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借鉴,以更好地治理湖水。任职期间,凡有穷人犯法,罚他在湖边种树;富人要求赎罪,则让其在湖上开垦葑田若干。离任前,还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

尽管“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之前,以“兼济天下”为志;此后,逐渐转向“独善其身”。包括在赴杭州任职前,他还作诗自嘲:“退身江海应无有,伏国嘲睡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可作为曾“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他,终究不会抛却那份“下恤民庶”的初心,所以对西湖的治理,依旧延续了其“兼济天下”的抱负。

在“诗歌创作”方面,白居易为西湖山水留下了200余首诗,任职期间就写了近40首,成为历代创作西湖诗篇最多的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留下的那些诗歌中,有六首提及“西湖”这个名称,使这片原名“钱塘湖”的湖水,从此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而这些诗,通过对西湖的吟玩性情,不仅真实可信、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还表现了一种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态度和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蔚然而成“闲适诗”之洋洋大观。

同时,西湖也成了白居易的“精神家园”。虽然他在杭州只任职二十个月,与西湖相伴的日子并不久长,但这“一湖水”,使他“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在他临别时,“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离开多年后,还魂牵梦萦:“一片温来一片柔,时时常挂在心头,痛思舍去总难舍,若欲丢开不忍丢。恋恋依依唯自系,甜甜美美实她留,诸君能问吾心病,却是相思不是愁。”

而纵观白居易与西湖的关系,可谓是相互成就了对方。西湖,因为白居易,这片原本沉寂的湖水,顿时如同鲜花一般绽放,西湖之名才不胫而走,到了宋时,苏轼、柳永、林和靖等的加持,更是让其闻名遐迩;白居易,因为西湖,不仅在从政方面留下“兼济天下”的美名,也对他的“闲适诗”的传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只要提及西湖,人们总会由衷地想起那条以他的姓氏命名的白堤,以及那些千年不朽的经典诗篇。

2024.2.3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