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吴山人文徵、沈书记锡东饯之虎邱 清 · 龚自珍

一天幽怨欲谁谙,词客如云气正酣。

我有箫心吹不得,落花风里别江南。

首句“一天幽怨欲谁谙”,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深深的幽怨。这种幽怨之情如此深沉,以至于诗人自问:“欲谁谙”,即谁能理解我的这种心情呢?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使得读者能够立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压抑。

次句“词客如云气正酣”,诗人笔锋一转,从自己的内心世界转向了外部的送别场景。这里,“词客如云”形象地描绘了送别之人众多,他们如同云彩一般聚集在一起,为即将离去的友人送行。而“气正酣”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送别的气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热烈。

然而,就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中,诗人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与无奈。第三句“我有箫心吹不得”,这里的“箫心”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内心情感,他有着如同箫声一般深沉、悠远的情感,但却无法吹奏出来,无法与他人分享。这种无法言说的孤独与无奈,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最后一句“落花风里别江南”,诗人再次将笔触转向外部的自然环境。在落花与风中,诗人与友人即将别离,他们将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从此天各一方。这里的“落花风里”不仅描绘了一种凄美的自然景象,更象征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情。而“别江南”则直接点出了离别的地点——江南,使得整个离别场景更加具体、生动。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场离别,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幽怨与无奈。同时,通过对比外部送别场景的热烈与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张力与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 春晚送客 清 · 龚自珍

潞水滔滔南向流,家书重叠附征邮。

行人临发长亭晚,更折梨花寄暮愁。

龚自珍的《七绝·春晚送客》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送别诗。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的晚景和送别的情景,同时融入了自己深深的离别之情。

首句“潞水滔滔南向流”,诗人以潞水(今永定河)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春水滔滔向南奔流的画面。这不仅点明了送别的地点,还通过水的流动象征了离别的不可阻挡和时光的流逝。同时,潞水的滔滔之声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深沉而悠远的基调。

次句“家书重叠附征邮”,诗人在这里描述了送别时的一个细节:行人将一封又一封的家书重叠起来,附在征邮上寄出。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行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即将离开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使得他不断写下家书,希望借由征邮传达给远方的亲人。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真挚和动人。

第三句“行人临发长亭晚”,诗人将镜头拉回到送别的现场。在夕阳西下的长亭边,行人即将启程离开。这里的“长亭晚”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通过长亭这一古代常见的送别地点,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凄凉和哀怨的氛围。

最后一句“更折梨花寄暮愁”,诗人在这里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离别之情。他折下一枝梨花,寄托了自己的暮愁。梨花在春天盛开,洁白如雪,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但在这里,梨花却成为了离别和暮愁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未来的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 过扬州 清 · 龚自珍

春灯如雪浸兰舟,不载江南半点愁。

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过扬州。

“春灯如雪浸兰舟”,开篇便以“春灯”与“兰舟”两个意象,勾画出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春灯如雪,明亮而纯净,仿佛为兰舟披上了一层银色的轻纱。这不仅描绘了扬州春天的夜晚,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澄澈与明净。

“不载江南半点愁”,此句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于尘世纷扰的闲适与自在。江南,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繁华之地,也是忧愁与离别的代名词。但诗人却以“不载江南半点愁”来表明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淡然与超脱。

“谁信寻春此狂客”,此句中的“狂客”二字,既是对自己的自嘲,也是对自己独特个性的张扬。诗人自诩为“狂客”,意在表明自己不受世俗束缚,追求自由与真我的个性。而“寻春”二字,则揭示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寻找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一茶一偈过扬州”,结尾两句简洁而富有哲理。诗人在扬州的游历,并未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而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品茶参禅,度过了这段美好的时光。这里的“一茶一偈”,不仅是对诗人生活方式的描绘,更是对诗人心境的写照。

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扬州的游历与心境。诗人以“春灯”、“兰舟”、“茶”、“偈”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纷扰的悠闲与自在的氛围。同时,通过对“狂客”的自称和对“寻春”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由与真我的独特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 客春 清 · 龚自珍

春梦撩天笔一枝,梦中伤骨醒难支。

今年烧梦先烧笔,检点青天白昼诗。

注:客春,住京师之丞相胡衕,有丞相胡衕春梦诗二十绝句。春又深矣,因烧此作,而奠以一绝句。

“春梦撩天笔一枝”,诗的首句就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诗人用一支笔勾勒出了撩人的春梦。这里的“撩天”二字,既写出了梦境的辽阔与深远,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梦境的渴望与追求。

“梦中伤骨醒难支”,第二句诗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在梦中,他感受到了深深的伤痛,以至于醒来后都难以支撑。这种痛苦不仅来自于梦境本身,更来自于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

“今年烧梦先烧笔”,第三句诗中的“烧梦”和“烧笔”两个动作,具有象征意义。诗人决定要焚烧掉那些记录着春梦的笔,意味着他要与过去告别,不再沉溺于那些虚幻的梦境之中。同时,“烧笔”也象征着诗人要放下过去的包袱,重新开始。

“检点青天白昼诗”,最后一句诗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他要在青天白日之下,重新审视和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这里的“青天白昼”与前面的“春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诗人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