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最近,因为河南00后大学生扮成锦衣卫在洛阳高铁站欢迎大家返乡,被批评为“没文化”,引发了一阵热议。那么,在历史上,锦衣卫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锦衣卫是明朝设置的一种军事机构。

明朝成立之初,是没有锦衣卫的。洪武十五年(1382 年),明成祖朱元璋将负责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的仪鸾司、亲军都尉府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机构,名为锦衣卫。

多年后让无数人闻之色变的锦衣卫粉墨登场。

一、锦衣卫的职责

锦衣卫成立的职责有三个。第一是负责皇宫的守卫值宿,以及皇帝出巡时的仪仗事宜,第二是巡察缉捕不法臣民,第三是承办诏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剧照

第一个职责是锦衣卫的老本行。特别是每次皇帝外出巡查时,都会从锦衣卫里选拔体貌雄伟、有勇力的人举持卤簿、伞盖、金鼓、旗帜等仪仗,来体现皇家的威严和气势。

第二个和第三个职责是新赋予的,这使得锦衣卫的权力远远超过之前的仪鸾司和亲军都尉府。

显而易见,对于皇帝而言,锦衣卫是一种很方便自己使用的机构。通过锦衣卫,他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不满意的大臣进行侦缉、审查,乃至于关进监狱。期间不需要经过任何司法机构,也不需要走司法程序,简直比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还称心如意。

二、初试身手

锦衣卫成立后,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在明朝初期四个赫赫有名的胡惟庸案、蓝玉案、 郭恒案、空印案里,锦衣卫发挥了很大作用。

毛骧是锦衣卫的第一任指挥使。在胡惟庸案发作后,他在朱元璋的授意下,在朝廷里寻找与胡惟庸有牵连的大臣,罗织他们的罪名,对他们进行栽赃陷害。其中,连身为明朝开国元勋,贵为韩国公,有御赐“丹书铁券”护体,官居百官之长的丞相李善长都被牵连进来,落得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的凄凉结局。此外,还有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人,也受胡惟庸牵连而家破人亡。

短短5年中,开国功臣中,共有一公、二十侯被牵扯进胡惟庸案,遭到连坐、死罪、黥面、流放的大臣有达到数万人。当年随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文臣们,几乎被清扫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

由于惹起民愤太大,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把毛骧给杀了。毛骧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不料最后成了替罪羊,丢了性命不说,还身败名裂,臭名昭著。

毛骧死后,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叫蒋瓛。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蒋瓛告蓝玉谋反,形成了蓝玉案。

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明朝开国名将。他跟随朱元璋立下累累战功,官拜大将军,爵封凉国公。但是,在蒋瓛的状告下,蓝玉一点抵抗力都没有,以朱元璋一谋反罪逮捕下狱,被剥皮实草,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员,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当年随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武将们,也几乎被一网打尽。

蒋瓛与毛骧一样,也没有好下场。很快,他也被朱元璋杀掉。

朱元璋将锦衣卫作为一种打击异己的工具,相当趁手,但也注意到它具备的巨大杀伤力。在蓝玉案之后,他就逐渐产生了取消锦衣卫的想法。晚年时,他下令废除锦衣卫,将锦衣卫手里的权力收回到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锦衣卫管理的监狱也移交给刑部。

三、朱棣再次设立锦衣卫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攻占了南京,明惠宗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便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

朱棣的皇帝位置来得不太地道,给人“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在朝廷内外有很多人不服,这让朱棣如芒在背、寝食不安。为了稳定皇帝宝座,收拾那些不听话的大臣们,他绞尽脑汁,最终祭出了被他父亲朱元璋丢掉的法宝——锦衣卫。

于是,锦衣卫得以恢复,职权还有所扩大。比如,朱棣在锦衣卫下面增设了一个部门叫北镇抚司(区别于原有的南镇抚司),专门处理皇帝钦定的案件,而且拥有诏狱,可以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犯人,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这就意味着,锦衣卫手里的职权,已经凌驾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之上。

此后,锦衣卫一直存在着,直到明朝灭亡。

四、锦衣卫的数量和级别

锦衣卫的机构非常庞大。

按照编制规定,锦衣卫下设指挥使一人、指挥同知二人、指挥佥事三人、镇抚使二人、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以及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若干。这是军官。在军官之下还有为数众多的护卫。

据记载,锦衣卫成立之初,官兵总数有1000多人。朱元璋在处理胡惟庸案、蓝玉案时,鉴于人手不够,又增加了数千人。朱棣恢复锦衣卫后,又大幅度增加锦衣卫的人数,使得锦衣卫总人数达到了一万多人。在朱棣之后,锦衣卫除了在京城活动外,又分布到地方上,数量迅速增加,巅峰时刻全国总人数要超过十万,简直就是一支数量可观的正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锦衣卫剧照

锦衣卫官员的级别比较高。

锦衣卫的最高指挥官是指挥使,级别为正三品。这是什么概念呢?

明朝的官员等级分为九品,从高到低分别是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在这九个品级中,一品是最高的品级,九品是最低的品级。一品官员主要是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少保,以及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辅臣,原为正一品的丞相和从一品的平章政事也被朱元璋废除,所以正三品其实相当于正二品,在朝廷里能够超过正三品的实职官员寥寥可数,只有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六部尚书、各地卫所的都指挥使司等官员的品级超过锦衣卫指挥使。这就使得锦衣卫指挥使在朝廷里的地位非常高,属于横着走的角色。

此外,锦衣卫的副职指挥同知的级别为从三品,指挥佥事的级别为正四品,镇抚使的级别为正五品等。

锦衣卫的地位高,并不仅仅是因为官员品级高,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和心腹,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如前所述,他们凌驾于司法机构之上,可以随意逮捕、审讯、处置任何人——这里的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富商巨贾,自然还有普通百姓。说白了,在朝廷内外,除了皇帝之外,他们能够收拾所有人。

他们不受礼仪制度的限制,可以随意出入皇宫,当面觐见皇帝。他们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以到全国各地执行任务。山高皇帝远?对于他们来说,不存在的。他们的爪牙遍布全国。当你在夜深人静时与朋友小声议论朝政时,没准隔壁就有一个正在聚精会神窃听的锦衣卫。

因此,有明一朝,人们总是对锦衣卫畏之如虎。

五、锦衣卫的名声不佳

在2014年上映的由路阳执导,张震、王千源等人主演的电影《绣春刀》,以及后面的《绣春刀Ⅱ:修罗战场》,讲述了锦衣卫沈炼、卢剑星和靳一川三兄弟同甘苦共患难的精彩故事,使得人们对锦衣卫有了相当的好感。河南00后大学生之所以会扮成锦衣卫,可能就与此有关(也有可能是寓意“锦衣夜行”)。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在《绣春刀》之前的以明朝为时代背景的影视剧里,锦衣卫几乎都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这不是对锦衣卫的偏见,而是因为锦衣卫的名声确实不佳——不客气地说,完全可以用声名狼藉来形容。

明朝隆庆时期著名的言官欧阳一敬,在担任兵科给事中时,曾经弹劾执掌锦衣卫的都督李隆,抨击锦衣卫“缉事员役,其势易逞”,继而“凭可逞之势,邀必获之功,枉人利己”,甚至“有盗经出首幸免,故令多引平民以充数者;有括家囊为盗赃,挟市豪以为证者;有潜构图书,怀挟伪批,用妖言假印之律相诬陷者;或姓名相类,朦胧见收;父诉子孝,坐以忤逆”,总之就是“毒害可知矣”。

我们举几个锦衣卫指挥使的例子吧。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有一个锦衣卫指挥使叫纪纲。纪纲残忍无情,诡计多端。他曾经干过一件很缺德的事情。永乐九年(1411年),大学士解缙得罪了汉王朱高煦,被囚禁在死牢中。几年后,朱棣差不多已经忘了这事,可纪纲被朱高煦收买后,故意把囚犯名单报给朱棣看。朱棣好奇地问:“解缙还在世上吗?”纪纲收到命令,便将解缙灌醉后拖到雪地里活活冻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缙

在明英宗时期,有一个锦衣卫指挥使叫马顺。马顺是大太监王振的亲信,帮助王振陷害了许多直言敢谏的官员。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不料在土木堡落全军覆没,明英宗本人也当了瓦剌的俘虏。消息传到京城后,群臣激愤,纷纷要求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诛杀王振满族。这时候,马顺不识时务地耍起了威风,让群臣赶紧滚蛋。大臣们怒上心头,群起而上,在朝堂上把马顺给活活打死了。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在指挥使的示范和带动下,锦衣卫的官兵们坏事干绝,无恶不作。

当然,在锦衣卫庞大的队伍里,也并非全部是无恶不作的奸邪之辈,总是有那么几个善良之人,宛如“泥石流中的一股清流”。比如宪宗朝的指挥使万通、弘治朝的指挥使牟斌、万历朝的指挥使刘守有和骆思恭等,善良厚道,风评不错。但他们的善良,并不足以影响到人们对锦衣卫群体的不佳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