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一、从山东烟台来的私塾老师
同治元年(1862年)春天,京城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虽然永定河的冰块已经慢慢融化,但北风吹过面颊时,依然有一种刮骨一样的疼痛。
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东四牌楼四条胡同一家姓齐的宅院里,来了一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此人脸庞瘦削光洁,身穿一身粗布衣裳,虽然一幅风尘仆仆的样子,但目光温和明亮,带有读书人特有的一种儒雅气质。
东四牌楼四条胡同
“吕先生远道而来,辛苦辛苦。”主人是一名商人,从房内迎接出来,彬彬有礼地问候。
“齐老板客气了。”年轻人回礼说。
这位年轻人叫吕海寰,是山东烟台人。他从山东来到京城,是应聘到齐家作私塾老师。齐家祖辈经商,希望子孙攻读诗书,走上科举道路,改变家族命运,便通过友人介绍,找到了吕海寰。
主人招呼吕海寰坐下,经过一番攀谈后,很满意他的学识谈吐。两人议定了聘任私塾老师的束修(拜师费),为每月10文铜钱;老师食宿均由齐家提供。于是,吕海寰就在齐家住了下来,每天负责教导齐家3个孩童读书。
齐家并非富豪,只是一般殷实家庭。他家提供的饭菜,只是家常便饭,仅能吃饱果腹。他家拿出的束修也不高。主人感觉有些愧对吕海寰,便在当年的秋天,帮助他招了几名学生,让他每月多了10多文钱的收入。吕海寰心存感激,愈加负责地教导孩童们。
吕海寰
由于食宿都由齐家提供,吕海寰便将每月20多文钱的束修寄回山东烟台老家。他知道,家里的父亲和兄嫂,都在等着他寄回的钱补贴家用呢。
二、出身幕僚世家却从小辍学
吕海寰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那一年,正好清廷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他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幕僚世家,祖辈以给人担任幕僚谋生。
清朝时期,幕僚是在地方军政官衙署中协助办理文案、刑名、钱谷等公务的人员。上至督抚,下至州县,都会聘请幕僚来佐理有关事务。好听点,尊称为幕宾、幕友;难听点,称之为师爷。我们知道,幕僚混的最好的时代,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湘军崛起的几十年,诸如左宗棠、李鸿章、李宗羲、郭嵩焘等以幕僚起家的读书人,最终都当上了总督、巡抚,位居封疆大吏之列,那是相当的威风。可是,这样的人中龙凤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幕僚都以微薄的薪俸养家糊口,勉强度日。吕海寰吕海寰的祖父吕书城、父亲吕晋险都是如此。
左宗棠当过幕僚
吕书城屡试不第,中年才开始给人当幕僚。他喜好扶危济贫,所以当了一辈子幕僚,到头来没有存到一文钱积蓄。吕晋险长期在江西、浙江、广西、陕西等省给人当幕僚,由于经常节衣缩食救助贫苦朋友,也没有挣到什么钱。
吕海寰出生后,与母亲、哥哥吕曦寰相依为命,历尽艰辛日子。这样的家庭,能够勉强生存,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哪里谈得上读书呢?因此,吕海寰和吕曦寰没读几年书,就被迫辍学了,靠给人教书赚取家用,来减轻母亲的负担。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生活,让吕海寰养成了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这为他以后在仕途上的青云直上打下了坚守的基础。后来,吕海寰在远房亲戚的介绍下,背井离乡来到京城,给商人齐家做私塾老师,这才有了前面发生的一幕。
三、吕海寰的仕途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吕海寰从小就接受过的理念。他来到京城后,并没有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梦想,一边设帐授徒,一边勤奋攻读。同治六年,吕海寰第二次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功名。同治八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以检选举人的资格,纳资捐了一个主事的官职,从此脱了贫寒的教读生活,步入前途未测的仕途。
在清朝晚期的仕途,一个人的背景、家世极为重要,像吕海寰这种毫无根基,又没有考中进士的官员,很难有提拔、重用的机会。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晚清名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鸿藻的赏识,被调到兵部担任兵部员外郎。
光绪二十年,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吕海寰被外放为江苏常(州)镇(江)通海道道台,成为手握实权的地方官员。
吕海寰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官员。他在担任常镇通海道道台时,致力于慈善事业,救助贫困人员,创设了保婴局、京口救生会等慈善机构,并主持了开浚荷花塘、船坞等民生慈善工程,深受当地民众好评。
江苏荷花塘
光绪二十二年,在李鸿藻的推荐下,吕海寰被清廷派驻德国、荷兰,当上了一名外交官。回国后,他被提拔为工部尚书,兼任驻沪会办商约大臣。至此,吕海寰以举人身份,成为从一品大员,步入仕途的“巅峰时刻”
四、成立中国第一家红十字会组织
光绪三十年初,日俄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日本与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抢夺利益的不义之战,清廷宣告中立,但战火却燃烧在中国领土东北地区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统计,约有2万中国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
日俄战争爆发后,为了救助东北地区的伤员和病人,在吕海寰的主导下,驻沪会办商约大臣、工部左侍郎盛宣怀和驻沪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上海富商沈敦和,邀约上海官绅和各驻沪机构,联合英、法、德、美总领事共5个中立国,于当年3月10日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这是中国第一家红十字会组织。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旧址
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后,立即投入到日俄战争的战场,先后在牛庄、山海关等地设立分会,收留从东北逃亡出来的各国传教士和难民,救护治疗其中的伤员和病人,还为前往关内的难民分发路费,帮忙联系交通工具返乡,彰显了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人道主义精神。
数据先生,在日俄战争爆发的两年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总共救护了46.7万余人离开东北地区。
光绪皇帝闻讯,非常赞许这件事,在上谕里作出批示,“颁发内银十万两”,以为褒奖。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将这10万两银子作为运行经费,得以发展、壮大。
光绪三十六年,海万国红十字会改名大清红十字会,吕海寰担任会长,并兼任慈善救济会会长。民国成立后,大清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吕海寰继续担任会长。在吕海寰的联络下,中国红十字会加入了世界红十字会组织。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起义不断,战火连绵不绝。吕海寰派出医疗队前往各地,治疗伤者,掩埋尸骸。民国期间,浙江、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发生水灾,吕海寰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奔赴灾区,开展救助、医疗、赈灾等慈善活动,挽救了大量生命和财产,成绩斐然。
五、督办修建津浦铁路
光绪三十一年底,吕海寰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按照清廷制度,兵部尚书共有两名,一名由满人担任,一名由汉人担任。与吕海寰一起担任兵部尚书的满人叫清锐,此前是荆州将军。清锐并没有到任,所以兵部只有吕海寰一个人管事。
吕海寰是一介书生,生平没有任何带兵作战的经历。好在清朝事情的兵部,大部分职责已经被军机处拿走了,也并不会直接参与军事行动,他担任兵部尚书也不显得很突兀。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甲寅(1906年11月6日),清廷宣布“仿行宪政”,对六部进行改组。其中,兵部被改组为陆军部,掌全国陆军行政事宜,统辖京外陆军及旗、绿各营,稽颁营制饷章,审办一切关系陆军的重大事件,以巩国防。因此,吕海寰这个兵部尚书只当了大半年时间,就被免除了职位,转任外务部尚书。
光绪三十四年,吕海寰奉命出任督办津浦铁路大臣,负责修建由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津浦铁路。
吕海寰一生干了三件大事,一是出任驻德国、荷兰公使,二是主导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第三件事便是修建津浦铁路。
修建津浦铁路的想法,在二十多年前由刘铭传、曾纪泽等人提出,却由于顽固派的反对,均未获批准。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宣称要力行以修铁路、开矿山等为主要内容的实政,津浦铁路的修建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却迫于内外压力,无疾而终。吕海寰担任督办后,全力推动津浦铁路的建设,只用了4年时间就修建成功,其修建速度之快,为清代铁路之最,书写了清朝铁路最为华彩的篇章。
津浦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津浦铁路成为了京沪铁路的一部分,继续在国家运输事业里发挥重要作用。
1924年,吕海寰辞去官职,离开京城来到天津定居。1927年1月,他病逝于天津,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