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清康熙时的“三藩之乱”是近三百年清史上的大事件。这场由撤藩引起的大动乱整整持续了八年之久,其始作俑者原大明平西伯、现大清平西王吴三桂也因为先叛明又反清而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观吴三桂之一生所作所为,他留给历史的大奸大恶的形象是任何人都洗白不了的。

清有天下,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功不可没。为了酬其功,当时的皇父摄政王便假顺治帝之名,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由于当时的清朝的统治者的力量尚不足直接控制这三王所据的南方诸省,所以清廷特许驻防云南的吴三桂镇守该地,同时令其兼辖贵阳,驻防广东的尚可喜以平南王的身份坐镇广州,耿继茂(耿仲明子)以袭封靖南王的身份镇守福建。

用三藩镇守南方的这些省份本是清王朝的权宜之计,但由于三藩坐拥重兵,其权力之大已经远超清廷在这些省份的督抚,所以他们所据之省份已经形成实际上的割据势力。

早在顺治帝亲政之时,朝中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三藩存在之大弊,到了康熙帝亲政以后,这位睿智的小皇帝在总结前代藩镇之时就曾经说过:“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帝这三大事以三藩为最大,可见三藩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解决之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康熙帝苦思冥想如何撤藩时,远在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疏请归老辽东老家海州(今海城),并奏请继续留其子尚之信镇守广东。

经户、兵两部大臣及众王贝勒共议,大家一致以为尚可喜子之信跋扈难制,倘若留其统重兵继续镇守广东将来必成大患,康熙帝亦以如此,所以他果断下旨尽撤尚藩。

消息传到吴三桂、耿精忠(耿继茂子)处,二人为探朝廷实底,遂于这年七月共同假意上疏撤藩,但令他们二人没想到的事情是,康熙帝见到他们的上疏以后便顺水推舟的同意他们撤藩。

不想失去藩地的吴三桂经过密谋,于是年十一月在杀掉云南巡抚等诸官员以后,悍然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之名传檄远近,以所谓的朱三太子为号起兵反清。

战争初期,由于明亡未久和民族矛盾,再加上清王朝开国诸王的凋零,还有八旗军队的迅速腐化,所以吴三桂的叛军一路进展顺利。吴军在耿精忠、尚之信的策应下,他们除了坐拥云贵以外又分别占领了川粤闽等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吴三桂叛军饮马长江关键之际,这个久历沙场的老将犯个了大的战略错误。康熙帝就是借着吴三桂幻想通过和谈占据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迅速调整了战略部署,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冦大将军,率领八旗劲旅南下迎敌。

岳乐系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之子,亦系开国诸王之一,早在顺治时就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顺治帝病重时,岳乐几乎成了帝位的继承人。

岳乐到了前线审时度势,他没有和吴军正面交锋,而是先进军江西将耿精忠叛军与吴三桂叛军之间的联系彻底切断。

由于岳乐的战略措施得当,八旗军在他的统率下迅速挽回了战场的颓势。随着吴三桂之义子陕甘提督在平凉反正,耿精忠、尚之信的再次降清,为提高叛军的士气,穷途未路的吴三桂康熙十七年(公元1679年)在衡州(今衡阳)自立为帝,国号大周。

但称帝也没有给吴三桂带来好运,这年秋天,随着吴三桂因绝望病死,继位的吴三桂孙子吴世璠难孚众望,湘、粤、黔、川诸省又被清军复占。在这种形势下,吴三桂的死党马宝、胡国柱只好节节抵抗,然后退守老巢昆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以为胜利在望的清军至此开始逗留不前,官兵们每日只知斗鸡走马、肆无忌惮的高乐起来,就这样吴世璠又得以在昆明苟延残喘的当了两年伪皇帝。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二月,康熙帝严旨命定远平冦大将军、固山贝子彰泰(努尔哈赤曾孙)、征南大将军赖塔率湖南、广西的两路清军,分别自贵州进入云南。

二十一日,负隅顽抗作困兽斗的吴世璠遣其将胡国柄率精兵万余,出城列象阵与清军相抗,结果一战下来,毫无斗志的吴军被清军打的大败,胡国柄亦被后退的大象踩成肉泥。

不甘失败的吴世璠又命马宝自川率军入援昆明,但马宝走到姚安见清军势大,便率部向清都统请降。

这年九月,勇略将军赵良栋亦率四川清军进逼昆明。昆明城至此为清三路大军合围。

知道大势已去的吴世璠为此曾数次领兵与清军苦战,但自知败局已定的吴军除少数死硬分子以外,无人再愿意为吴世璠去殉葬。败回城中的吴世璠喘息未定就得心腹密报,说祖父吴三桂的铁粉准备将他生擒向清军请功,走马无路的吴世璠只好挥刀自刎。

吴世璠一死,昆明遂被清军攻陷。

昆明城经吴三桂经营多年早已是繁华都市,攻入城中的清军见状如贪婪的虎狼一样,将昆明城洗劫一空,然后携带着掠来的美女和金银财宝,载着吴三桂的遗骨还有吴世璠的尸首胜利返京。

至于以马宝、胡国柱等吴三桂的悍将,虽然他们已经投降,但鉴于他们协助吴三桂作恶多年,因此皆康熙帝命令凌迟处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