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见了一天人,信息大爆炸!”

“电话聊?”

“在地铁,半小时拨给你!”

晚上6点,北京地铁四号线,我刚送走上海一位基金圈朋友,又和南方一位基金圈朋友互致微信。

回到家,接到位财经媒体人的转型电话,又和朋友聊了近俩小时。

放下电话,已近晚上10点,大脑皮层兴奋。

股市暴涨、公募数据“刷屏”、基金自购第一枪、年前圈内“暗涌”,以及前几天和两位基金圈高管的直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都让我有了种再次表达的冲动。

1、熊市头部都这么卷,牛市还了得啊?

27.6万亿!连续三个月上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晚上,中基协发布了2023年四季度的公募净值规模,虽然距五个月前的28.8万亿“历史峰值”,仍有1.2万亿的距离,但在资本市场“火烧连营”的情形下,仍保持高位“小步快走”,可见头部公募一直在暗潮涌动。

几天前,基金四季报,也揭开了基金圈暗涌的“冰山一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1项规模指标中,仅有积极投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和FOF规模在跌,其他8项都在上涨,而且上涨的幅度,甚至高达30%多!

也就是说,只有“与股票高度绑定的主动性基金”规模在缩水,其他的,包括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海外基金,甚至被动投资的指数基金的规模,都在涨、涨、涨、涨……!

2023年,大家都说钱难赚(股票跌、房子跌、信托崩、融资崩、创业崩)但“大资金”确实嗅觉最灵敏,也最聪明的,他们一直在冲、冲、冲。

具体一点,我们再来看公募基金“非货”前20名的规模变化。

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国泰基金、华泰柏瑞基金,规模都逆势大增!

说来也巧,我和这四家基金公司都有近距离接触,难道去年的“股市熊”,对他们的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但,东方不亮西方亮,甚至西方的亮度和锋芒,盖过了东方的暗淡——这四家都在ETF、固收方面,大放异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表,信息量太大了!

前20名中,那些规模缩水较大的,比如南方基金、汇添富、中欧、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等,面对无力改变的K线,难道他们只会自怨自艾地“听天由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有的基金公司,在去年年初,也在发力主动权益基金之外的ETF、债券、固收+,他们要么内部整合团队,要么从外部挖掘固收大咖,都在努力地补齐短板,只为保住自家的行业排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一家肩部公募基金,挖来了北京一家肩部的固收负责人,重新组建了固收团队,去年规模做得风生水起。

甚至,一款成立初仅几千万的债券基金,到了年底妥妥地干到了几十亿!

来自猎头市场的信息,几家赫赫有名的头部公募,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其他对标公司的候选人,彼此之间的竞争,用“白热化”和“短兵相接”毫不为过。

2、明明是“历史新高”,为何感受“冷彻心扉”?

最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多家头部公募的线下聚会,得到的一个信息是:“艰难”。

市场低迷、基金降费、降薪裁员……这些有的信息很透明,有些信息“半透明”,但大家的一直感受却非常趋同:“冷彻心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拉一下公募行业的规模数据,最新的“27.6万亿”,依然在历史高位徘徊啊?

或者,你再看看头部的几家规模曲线,要么四季度规模创了历史新高,要么高位徘徊,并没有急剧缩水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粗算一下,就明白了。

公募基金最赚钱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的费率降低了,而且未来的预期,还有第二轮、第三轮,最后的目标是:“共同富裕”。

而那些看起来,规模大涨的ETF、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的管理费,各家公募也卷得厉害,有的甚至不求利润,只求先上规模。

在一场头部公募的线下交流中,一位媒体人给基金经理抛来一个刁钻的问题——“如果管理费降低了,会不会影响你工作的动力”?

基金经理的回答非常“高情商”——“不管是0.6%,还是1.2%,我们的初心都是做好投资!”

潜台词是,即便未来市场再来一轮牛市,过去“躺赢、赚大钱”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年前,我曾在一家知名公募子公司,尽管我们的规模只有几百亿,但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对于从业者来说,性价比真的很友好。

然并卵,短短一两年后,管理规模缩水,年终奖没了,固定薪酬大降,大家也都四散而逃,各自开启了新的征程。

“等你毕业后,就别回基金圈了,能去实业就去实业吧!”最近,一位公募从业者对远在香港读书的朋友忠告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