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和班昭是兄妹二人。

班超征战西域31年,实在干不动了,请求告老还乡,皇帝却没有批准。

妹妹班昭当时是宫里妃嫔们的老师,又是邓皇后的闺蜜,被皇室的人尊称为“曹大家(gū)”,在皇帝面前也有一些面子。班昭心疼他的二哥,希望他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土,兄妹二人还能见上一面。于是,也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不过,他的写法却和班超大大不同。这也决定着,皇帝能不能让班超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班昭在奏疏中写道:“妾同产兄(我的同胞哥哥),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超之始出,以一身转侧绝域,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大多都已经死去了)。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蛮夷的秉性,反复无常,欺负老年人)。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guǐ)之源,生逆乱之心(那些蛮夷见班超老了,又没人来替代他,恐怕会发动叛乱)。如有卒(促)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录(所以,我哥哥班超才给陛下写了一道奏疏,请求告老还乡。可是这一晃都三年了,您也没有答应)。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衰,匄(gài)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卒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

文王葬骨,是说周文王有一次做梦,梦见一个人爬上城墙对他说:“我是城墙东北角的枯骨,请您以国君之礼把我埋葬了。”文王在梦中就答应了。等他醒了以后,就叫人到城东北角去挖,果然就挖出了一具尸骸。周文王正要以国君之礼把他葬了,一位大臣就说,这只不过是一具没有主的枯骨罢了,您以大夫之礼安葬他,就已经对得起他了。可文王觉得,自己在梦中已经答应他了,就不该失信。于是,还是以国君之礼安葬了他。子方哀老,是说战国时期的魏国人田子方。有一天,他看见一个人,在路边卖一匹老马,就问赶车的人,“你这是什么马呀?”赶车的人说,“这是我们主人家养的马,现在老了,干不了活了,就把他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这匹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给你们家出了不少力吧。年老了,你们就把它抛弃了,仁者弗为也。”于是,他就用5匹帛把它买了下来,带到家里,用上好的草料喂养它。

班昭接着说,“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我哥哥给我写了书信,交代了后事,恐怕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忠孝于沙漠,疲老则便捐死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卫姬先请之贷。”赵母,说的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母亲。当时,赵王要让赵括取代廉颇,去长平指挥对白起率领的秦军的作战。赵母知道他这个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带兵的经验,就给赵王写了封书信,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您不能让他去担任主帅。大王要是坚持派他去,如果打了败仗,请您不要牵连到我们赵家。”后来,赵括果然兵败长平,赵军被白起坑杀了40多万。但是,因为赵母有言在先,才没有株连到整个赵氏家族。卫姬,指的是齐桓公的夫人卫姬。卫姬是卫国的公主,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商量,要讨伐卫国。卫姬知道以后,就摘下自己的发簪和耳环,跪到齐桓公面前,请他告诉自己,自己的娘家卫国有什么罪?齐桓公就敷衍着说,卫国没有什么罪,也没有想去攻打它。卫姬说:“可我从你的表情和举止上看,你明明就是要攻打卫国。齐桓公无奈,只好取消了攻打卫国的计划。班昭的意思是说,皇上,我已经把情况提前给你说了。我哥哥班超已经老了,都走不动道了,你还让他在那镇守着,要是西域出了什么乱子,你可不要牵连到我们班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卫姬先请之贷

这兄妹二人的书信,虽然说的都是告老还乡这同一件事,但说话的技巧可不一样。班超是以一个军人的性子,直言不讳,有啥说啥,结果却起了反作用。班昭却是以国家的安危为出发点,进而直指皇帝的泪点,叙述了他哥哥的劳苦功高,委婉地替他哥哥求情。汉和帝一看,班昭真是一片赤诚,为国着想,说的也确实是这么回事。班超太老了,如果不让他回来,还真保不准西域会出大乱子。而班超在边疆奉献了一辈子,如果临死还不能回到故土,就真的寒了那些戍边将士的心了。

终于,翘首以盼的班超,在他70岁的时候,被汉和帝召回了洛阳。可是,班超回来以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被葬在了今天洛阳市的孟津县。班超在西域一共经营了31年,远离故土。但是,不管怎么说,满腹皆兵、浑身是胆的一代名将,最终还是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尽管有人说,“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但不可否认,每一位久战沙场的老兵,尽管面对外敌,豪气冲天,但当他们步入老年的时候,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不免会流露出那一股浓浓的乡情。“不知何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