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世纪中叶开始,倭寇对明朝东南沿海的骚扰和武装抢掠就没有停止过,他们的危害程度,不亚于早期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侵害。

这些由日本封建武士、浪人组成的海盗团伙,勾结华商海盗、不法走私商人,占据沿海岛屿,长期进行烧杀抢掠,甚至侵入大明腹地,让历代的明朝统治者非常头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倭寇的活动非常猖獗,但是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抗倭将领,比如以“俞龙戚虎”著称的戚继光和俞大猷,荡平了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还有朱纨、张经、卢镗、汤克宽等抗倭名将、民族英雄,他们没有戚继光和俞大猷那么有名气,但他们为抗击倭寇,维护大明海防和沿海地区的安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然而,明朝历史上还有一位抗倭名将,抗倭功勋不亚于戚继光和俞大猷,他就是胡宗宪。胡宗宪是一位勤政爱民、胆识过人、运筹帷幄的将领,在对倭寇的战斗中,胡宗宪身先士卒,亲临战场以身犯险,亲自指挥士兵作战,与倭寇的斗争也是胜多败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胡宗宪经常在向朝廷报捷请功的奏折中,对自己的战绩有所夸大,但他确实是在戚继光之前,对倭寇最有威胁性的大明将领之一。

那为什么这位抗倭功劳不输于戚继光,在抗倭战场上叱咤纵横的民族英雄名声不显,被后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宪(公元1512年~公元1565年),安徽宣城绩溪县人,出生于由胡姓人所聚族而居的古村落龙川村。

胡宗宪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进士后,踏上入仕之路进入刑部;在朝廷委任其为山东青州益都县县令期间,胡宗宪由于政绩突出、精明强干、声名显赫,引起了朝廷上头的刮目相看,政治才干鹤立鸡群的胡宗宪,让朝廷对其青睐有加,官职屡次得到升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元末明初开始,“倭寇之乱”就一直肆虐东南沿海地区,对大明沿海一带的居民带来很大的伤害。特别是明嘉靖二年,由日本使臣来华引起的大规模仇杀“争贡之役”,让大明施行“海禁政策”。

在这种背景下,正常的海上贸易交易被截断,在暴力的驱使下,无数的亡命之徒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时间倭寇之乱更是加剧,对沿海居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555年的日本战国时代,九州依然处于纷争之中,战败方的武士沦为日本浪人,没有活路下,就只能前往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抱团抢掠,成为倭寇。

6月7日,一支仅有53人的倭寇队伍,却有着无比惊人的战斗力,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陆,一路横跨洗劫了浙、皖、苏三省,攻略州县二十多处,一直深入至明朝应天府南京城下,横行了80余日,杀死杀伤数千人,最终被大明官兵围歼,这就是历史上的“嘉靖倭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倭之事,刻不容缓。胡宗宪此时升任右佥都御史,东南七省军务总监,总制七省军事巡抚浙江。上任之后,胡宗宪统领东南的大明军队,同时还要肩负起平复倭乱的重任,此时的他可以说是投笔从戎,从文官向武官过渡。

胡宗宪对军队纪律进行大力整顿,在他的努力下,明朝官兵的军纪、士气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奸臣严嵩的义子,不学无术又奸诈骄横的工部侍郎赵文华,在严嵩的推荐下任右副都御史,派往江南提督浙闽沿海军务。

赵文华此人陷害排挤忠良,如张经、李天宠都因其诬陷而被杀,胡宗宪为免赵文华干扰军务,只能和其虚与委蛇,在胡宗宪处事圆滑下,大得赵文华赞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文华此人贪生怕死,明明知道倭寇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还要前往倭乱重灾区浙闽前线,其目的就是要私吞朝廷在浙闽粤和江淮等地征召的丰厚军饷。

赵文华爽快地将除征发粮饷以外的军务,全部都交到胡宗宪的手里,胡宗宪又在赵文华的大力推荐下,于嘉靖三十五年升任兵部左侍郎兼左佥都御史,加任直浙总督。此时的胡宗宪手握重兵,联手赵文华,手下人才济济。

文有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武有俞大猷、戚继光、卢镗,并开始挑选组建军队,大力支持练兵。后来的戚继光抗倭主力“戚家军”,就是这时候初具雏形,为之后的纵横东南沿海,平复倭乱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宪在任期间,因诱杀了中国籍华商海盗头子,自称“徽王”的五峰船主王直,又消灭了盘踞在浙江沿海,以中国籍倭寇徐海为首的海盗团伙,暂时平息了两浙为患已久的倭寇之乱,胡宗宪也累积战功,官至太子少保,升任兵部尚书之职,并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转而开始剿灭福建沿海一带的倭寇。

胡宗宪在抗倭大计上为免受到阻挠,在结交奸臣义子赵文华一事上做得并不光彩,更由于赵文华的大力推荐而官运亨通,在朝廷和大臣们的眼里,胡宗宪自然也被划入“严党”一派。

此时赵文华已死,严嵩倒台,在新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授意下,胡宗宪被上疏弹劾并罗列十大罪名,包括贪污军饷、党庇严嵩、滥征税赋等有的没的一大堆罪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宗宪的职务全部被朝廷罢免,并押解进京。但明世宗朱厚璁念其抗倭有功,网开一面放其一条生路,但胡宗宪的仕途就到此为止了。

在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开春,胡宗宪怀着满腹的冤屈回到了故里绩溪县龙川村,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准备安享晚年。

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政治斗争也向来没有人情可言。当严嵩之子严世蕃的幕宾罗龙文,因获罪被抄家问斩之际,御史在罗龙文家发现了胡宗宪在遭到弹劾时写给严世蕃的密信,请求其作为内援并附假圣旨一道。

假拟圣旨在当时是欺君死罪,朱厚熜得知此事龙颜大怒,对胡宗宪追加罪责,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胡宗宪被再次押解进京下狱,虽然在狱中他也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但还是没有结果,绝望的胡宗宪在狱中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尽,终年54岁。

一代名将,下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