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武昌西北的江汉平原,西南的湘江盆地几乎成了造反者的海洋,局势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一般人能守住武昌就已经阿弥陀佛烧高香了。

但陶侃不是一般人,他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更有着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在武昌稍加休整,陶侃立即挥军武陵(今湖南常德),再次大败杜弢,收复长沙,杜弢在逃亡路上病死。

陶侃军行急速,又转而向北,连续击败王冲、杜曾,收降王贡,一举平定江汉平原。

正如朝廷表彰上说的:“陶公以一支偏师,独对群寇,军微粮寡,深入蛮荒,义无反顾,披坚执锐,身当戎行,将士奋击,距战经日,杀其名帅。”何其壮哉!

陶侃立下如此大功,理应由郡守升任刺史,但陶侃的顶头上司王敦却对陶侃产生了猜忌。

东晋建立之初,叛乱此起彼伏,人人心怀异志,王敦也不例外。

而陶侃素来忠于朝廷,王敦当然不能容忍陶侃留在武昌这样关键的位置,就打算把他踢到广州(今广东韶关)去当刺史。

消息一出,四方人士尽皆反对,纷纷向王敦进言,挽留陶侃。

王敦大怒,就打算一不做二不休,除去陶侃。

王敦这个人,出了名的天性凉薄、生性残忍。

当初在洛阳大富豪王恺府中参加宴会,王恺命美婢敬酒,王敦不喝,王恺便将美婢杀死,换一个继续劝酒。

王敦仍然不喝,王恺连杀三个美婢,王敦面不改色,视若无睹。王敦的哥哥王导看不下去,责备王敦,王敦却说:“他杀自己的婢女,与我何干?”

可见王恺固然灭绝人性,这个王敦一样不是个东西。

这次王敦请陶侃到自己的刺史府宴饮,席上,王敦披甲持矛,想刺死陶侃。陶侃夷然不惧,镇定自若,王敦反而犹豫起来,一连四次不敢动手。

陶侃正色端坐,对王敦道:“大司马雄断朝堂,裁决天下,何故如此畏畏缩缩?”王敦一时无言,只好尿遁。

敦被甲持矛,将杀侃,出而复回者数四。侃正色曰:“使君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晋书·列传·第三十六章》

王敦的幕僚在茅厕里悄悄对王敦说:“陶侃与周访是儿女亲家,您杀了陶侃,只怕周访立即就要作乱,对您大事不利,冷静、冷静呀!”

王敦这才作罢,但还是将陶侃调去了广州。

广州同样不太平,遍地割据,星火燎原。

陶侃率军一路过关斩将,先后攻灭王机、杜弘、刘沈、温邵等大大小小的反叛势力。一时间广州四境安定,盗贼绝迹,一跃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省。

陶侃在广州无所事事,就每天搬砖,这个“搬砖”不是形容词,是真的搬砖。

他每天早上将数百块砖头从庭外搬到庭内,晚上又从庭内搬到庭外,手下人一看,“坏了,刺史大人是不是闲得蛋疼了?”就来问陶侃。

陶侃慨然道:“如今北方沦陷,我有志恢复中原,所以必须加强锻炼,否则习惯了安逸,将来可怎么办?”

侃在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斋内。人问其故,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晋书·列传·第三十六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322年,王敦果然起兵作乱,率军攻入建康。陶侃虽有心匡扶社稷,讨伐王敦,无奈晋元帝司马睿是个怂货,很快向王敦屈服,陶侃师出无名,也只能向北兴叹,无能为力。

这年,司马睿在不甘与无奈中死去,太子司马绍继位,这就是东晋第二位皇帝,晋明帝。

司马绍是东晋所有皇帝里品德最好、能力最强的一位,他虽然无权,却凭借政治手段不断笼络人心,将朝中重臣和世家大族陆续收服,连王敦的堂兄王导都向司马绍表示忠心。

王敦见苗头不对,再次起兵作乱,但羽翼已丰的司马绍从容应对,调兵遣将,将王敦叛军击败,王敦死于军中,大乱得以平息。

司马绍掌权后,立即任命陶侃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陶侃回武昌的消息一出,荆楚大地的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无不喜极而泣。

陶侃一到荆州,立即全力整军备武,打算向北方用兵,恢复中原。

可惜天妒英才,只干了三年多皇帝的司马绍突然驾崩,死时年仅二十七岁,四岁的太子司马衍继位,这就是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成帝。

这么一个学龄前儿童当皇帝,陶侃的北伐大计就搁浅下来,毕竟幼主临朝,不确定因素太多。同时,陶侃因为没有成为辅政大臣,又遭到辅政大臣庾亮的猜忌打压,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紧接着,又爆发了苏峻、祖约之乱,给了原本呈现中兴态势的东晋沉重一击。

苏峻是江北流民首领,被东晋封为冠军将军、历阳(今安徽马鞍山和县)内史,是当时江北一支强大的半独立军事组织。

祖约则是祖逖的弟弟,祖逖死后,祖约接管了祖逖的军队,继续在河南与后赵作战。

当时的顾命大臣、丞相庾亮想将各地的半独立军事力量削除,推行中央集权,就强行征召苏峻入朝,担任文官。

但他态度极端强硬,手段简单粗暴,激起了苏峻的不满,就联合同为流民武装出身的祖约一起造反。

祖约没有哥哥祖逖的才能,在河南顶不住后赵的强大压力,朝廷又坐视不管,很有借后赵的手将他除去的味道,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做起乱来。

苏峻、祖约的叛军长期在外征战,战斗力远不是建康守军能比的,竟势如破竹攻陷建康,京师文武四散奔逃,只有宣城郡守桓彝坚持与苏峻、祖约作战。

叛军在建康大肆杀戮,焚烧房屋,几乎将建康夷为平地。庾亮无奈,只好向陶侃求援,希望以陶侃为盟主,共讨苏峻、祖约。

陶侃毅然放下个人恩怨,率荆州军团顺江东下,直抵建康,与叛军连番激战,终于成功平定叛乱,收复建康。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当年被祖逖收服的流民首领郭默杀死江州刺史刘胤,占据了江州。宰相王导原本打算息事宁人,想封郭默为江州刺史,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陶侃怒道:“郭默杀刺史,就让他当刺史;假如他杀了宰相,就让他当宰相吗?郭默看准了我们刚刚平定大乱,元气未复,就铤而走险挑头作乱。如果朝廷退让,只会让更多人效尤!”

于是又挥师江州,大破叛军,干脆利索地将郭默擒斩。

郭默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骁勇猛将,当年在河南曾屡屡击败后赵,如今被陶侃轻易击杀,消息传到北方,连石勒都对陶侃起了畏惧之心。

正好苏峻有一个部将叫做冯铁,曾杀害了陶侃的儿子,后来逃去了后赵。石勒就将冯铁斩首,头颅送给陶侃,以示友好。

但陶侃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北伐。

公元332年,陶侃派大将毌(guàn)丘奥经营巴东,又派儿子陶斌西征樊城,派侄子陶臻攻克新野,随后又攻取襄阳,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陶侃全力准备北伐的时候,公元334年,七十六岁的陶侃却病倒了。

病中,陶侃上书朝廷,阐述自己北伐的全盘计划,希望朝廷选派有德行、有能力的大臣来完成自己的北伐大业。

随后,陶侃病逝。

陶侃这个人,是东晋初期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可以说,几乎东晋所有的实际控制区都是陶侃打下来的。

他的军事能力毫不逊色同时代任何将领,在他漫长的四十一年军旅生涯中,除了有一次被友军偷袭打了败仗,其他全部获胜,堪称奇迹。

所以,陶侃入选唐朝武庙六十四将,也位列宋代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但陶侃最被人称道的,还是他的治理能力。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军中、府中千头万绪的事情,他都能了然于胸,没有遗漏。

他处理事情效率极高,能同时耳中听取汇报、口中作出指示、笔下撰写命令,毫无停滞,门前从来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

他常说:“大禹是圣人,还那么珍惜时间,我们这些普通人更应该珍惜光阴,怎么能悠游享乐?活着不为国家做贡献,死了也不会被人记起,这就是自我毁灭呀!”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晋书·列传·第三十六章》

他每到一地,都高度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工商业的发展。

有一次,陶侃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手里拿一把没有成熟的稻穗,陶侃就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玩玩。”陶侃大怒道:“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是吃饱了撑的吗?”就命人狠狠抽了这人一顿鞭子。

在他镇守武昌时期,史书称“南陵(今安徽芜湖)迄于白帝(今四川奉节)数千里中,路不拾遗”,这对当时朝中政局动荡,边境战火连天的东晋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陶侃又极善于提前谋划,什么事情都考虑在前面。

他为了北伐在武昌大造战船,见很多木屑和竹头都被白白丢弃,就命人登记后收藏起来,大家都莫名其妙。

后来大雪封路,陶侃命人取出木屑铺散地面,道路不再湿滑,通行无碍,人们才恍然大悟。

到后来,陶侃的继任者桓温征伐巴蜀时,陶侃保存的竹头全部用来作钉装船,人们无不衷心赞叹陶侃的细致缜密。

连毛主席都感慨地说:“人立身有一难事,即精细也。能事事俱不忽略,则由小及大,虽为圣贤不难。克勤小物而可法者,陶桓公是也。”

总的来说,陶侃这个人,以寒族出身而跻身东晋朝堂重臣,既有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本领,又有燮理阴阳、经世治国的才华,是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全才、通才。

无怪乎后人说他——“机神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诸葛亮),陆抗诸人不能及也!”同时身兼曹操、孔明之长,可谓世所罕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