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普通感冒、流感、新冠、合胞病毒、以及支原体等,虽然都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但在临床症状和病原体上却有所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流感病毒感染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由4个亚型,甲型(H1N1和H3N2)和乙型(Victoria和Yamagata),流感症状出现在感染病毒后 1~4天,也可骤然起病。初始症状表现为畏寒或寒战,有时体温可达39℃,咳嗽、咽痛,同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背部和下肢最明显等症状,多数患者觉得虚弱、疲劳需要卧床休息。有时会伴有眼眶和眼球后疼痛,强光可使头痛加重。患病初期,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随后,咳嗽开始加重。流感可能导致肺炎,也会并发细菌感染,出现细菌性肺炎,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流感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进行预防,患病后根据需要可应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等进行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感病毒)

2. 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是由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引起,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干咳、乏力、呼吸不畅等症状。流涕、咳痰等,其他症状相对少见。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状况。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发病风险及患病后的重症风险。目前,已经有多款抗新冠病毒药物被研发和投入使用,其中包括瑞德西韦、阿比朵尔、达芦那韦、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冠病毒)

3. 合胞病毒感染

合 胞病毒( RSV ) 是一种常见的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肺炎病毒类, A 和 B 两个组,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此病毒,但儿童更易感,是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病原,几乎所有的儿童在 4 岁前都感染过。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 2~8 天,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合胞病毒呈现季节性流行特点,可于冬季至初春季节出现疾病高峰。由于对合胞病毒的免疫反应不能防止再次感染,所有暴露人群的患病率约为 40% 。目前尚无可预防儿童合胞病毒感染的疫苗。在少见情况下,医生会每月给患有严重心脏或肺部疾病的幼儿或极早产婴幼儿注射帕利珠单抗,来减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上以支持治疗为主,包括持续监测临床状态,以及必要时提供补液和呼吸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胞病毒)

4. 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是一种没有包膜的颗粒,衣壳里是线状双链DNA分子,人类腺病毒包含60多种血清型的病毒科,感染腺病毒后,对于免疫功能正常者来说,粪便中持续数周排出腺病毒,而免疫功能低下者的粪便中持续数月排出腺病毒。

腺病毒可通过飞沫、粪口途径及接触污染物传播。腺病毒容易在人口集中的密闭环境或拥挤场所中流行,引起呼吸道系统、消化道及生殖系统症状。呼吸道感染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等,出现急性发热、咽喉肿痛、咳痰、咳嗽、胸痛、胸闷、头痛、乏力等,易被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消化道感染引起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发热、呕吐等症状。生殖系统感染可引起尿道炎、膀胱炎等,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等症状。消化道感染会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发热、呕吐等症状。眼部感染可引起结膜炎等疾病,出现怕光、流泪、眼部瘙痒、眼干、眼红等不适症状。

从季节流行上来看,一年四季都可引发感染,由于腺病毒没有包膜,酒精消毒对其没效果,但对高温、甲醛或漂白剂(次氯酸)敏感。腺病毒感染大多呈自限性,一般可自愈,或只需要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一般仅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或重症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腺病毒)

5. 支原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由支原体引起,它不同于细菌,没有细胞壁。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头痛、咽痛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呼吸道症状较轻,有时被称为“行走”的肺炎,但有时会导致更严重的肺炎,需要住院治疗。支原体感染可用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或有时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支原体)

6. 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由鼻粘膜、鼻窦粘膜和咽喉粘膜的病毒感染。普通感冒属于独立的疾病,不同于流行性感冒、细菌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及百日咳。上百种病毒会导致感冒,在感染的24~72小时后,出现“咽痒”或咽痛,随后出现打喷嚏、流涕、鼻塞和全身不适。多数情况下体温是正常的,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时。鼻腔分泌物开始为大量水样,以后变为黏液样和脓性。咳嗽通常不剧烈,但可持续2周。大部分症状在10天内可以缓解。

当然,在实际就诊过程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病原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务必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睡眠充足、营养均衡等。 保持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