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绝对是超越时代的政治制度,影响着上下五千年,至今仍是美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帝王为了彰显自身的正统、正义和稳定民心邦本,非常重视“权利从哪里来”的问题。李渊便是深谙其道。

李渊绝对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伟大政治家,韬光养晦、培植势力、吸引人才,无时无刻不是在考虑家国大计,想着“先入关中者得天下”。但是,在起兵、称帝等关键步骤,李渊又非常沉稳,最起码表现得如此那般。

不是李渊不急、不争,而是他太重视民心了,处处表现出是“忠心大隋”“不得已而为之”。就连最后的称帝之举,也是苦心导演的禅让大戏。

其实,早在起兵之时,李世民、裴寂等人就多次建议李渊称帝,都被其拒绝。最终起兵打的都是匡扶隋室的大旗。

618年4月,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逼死。李渊听说后哭得是稀里哗啦,边哭边说:“我在长安安心为臣,侍奉着恭帝,尊他为太上皇,一心想着把大隋做大做强,没想到他却被害了,我怎么能不伤心欲绝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裴寂等人再次上书,“天下本就是万民所有,不是一人一姓的,应该有能都居之,如今炀帝已殁,应取面代之......”李渊心里还是觉得不成熟、不忠实,说:“皇帝尸骨未寒,怎可议定这不忠不义之事?”仍然是不为“帝位”所动的样子。

其实这正是李渊的高明之处。隋朝虽然亡了,但投奔过来的旧臣士族还是对大隋有感情的,他顾虑有些人并不是真心拥护他称帝。

裴寂等人心领神会,一方面劝说恭帝杨侑,“隋朝气数已尽,应该把天下交给有德之人,这人非唐王莫属啊。”一方面再次上书,“我们这些人跟你征战多年,如果你再不称帝,我们可就回家种地了。”

就这样,杨侑于618年5月下诏宣布退位,将皇帝“禅让”给李渊。李渊“被逼无奈”,“不情愿”的坐上龙椅。

如此操作,树立了唐王李渊是奉天承运、民心所向的真龙天子形象,也正式开启了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