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为作者原创,欢迎点赞、留言评论。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方便了解我的其它文章和后期第一时间收到新作推送,期待您的关照。
一直以来都认为秦时期推行和使用的就是秦篆,大量的秦简出土,才发现秦时期并非一律书写秦篆,大量的公文、书信、书籍反而是用的秦隶书写。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自成一体,差异极大,严重地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后,由丞相李斯主持了文字的统一,秦统一后的文字叫做秦篆,又称小篆。秦篆是从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说文解字》序讲:“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日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中国书法史研究一直以来都认为秦时期推行和使用的就是秦篆。只到大量的秦简出土,才发现秦时期并非一律书写秦篆,大量的公文、书信、书籍反而是用的秦隶书写。我们知道隶书是由古篆文渐次演变而来的,据说是秦人程邈所创。程邈是奴隶出身,故将其所创的字体称“隶书”。隶书又分“秦隶”与“汉隶”。“秦隶”结体浑圆,与篆文相近,多用方笔,又称之为“古隶”。秦之后的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随着春秋战国简牍、秦简牍、汉简牍的大量考古发现,中国书法的进化与发展也慢慢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青川木牍》(公元前309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古隶书写标本
《青川木牍》年代是秦武王二年至四年(大约为公元前309年到公元前307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古隶书写标本,《青川木牍》书体为秦代早期隶书,书写平稳工整,笔法流畅,率意而不呆板,结体错落有致,并有篆籀遗韵。它解决了大篆快写的功能,并开始向隶书过渡,其中夹杂着许多篆书字体,充分征明了其隶变母体,与同时代的金文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这都是早期隶书显著特征。。
《放马滩秦简》(公元前239年)隶书写法更为突出
《放马滩秦简》约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其较之青川木牍笔画更加粗犷、草率,最末一笔的隶意也更加突出,出锋更加急促,字体结构方面更加向扁平方向靠拢,向右的波桀之势更加明显,但其中的大篆写法还没有完全消失,有些字的笔触圆转,字体结构方式仍为篆书写法,而诸如“男”“者”“白”“司”等字的笔画简省许多,与今天所见的简体字已几乎相同。在整体封章布局来讲,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比青川木牍结构更紧密,字距极短,又因笔画较粗,更显古朴厚重。
《睡虎地秦簡》(公元前217年)隶书特征已经形成
《睡虎地秦簡》年代为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字形相对较小,书写比较工整,用笔平直居多,很少有夸张的用笔,横划具有明显的波挑态势,折笔多有出现,章法疏密不均,错落有致。睡虎地秦简字形结构以方正为主,长形为辅,尽管在笔迹中是可以看出书写时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裹笔而行的中锋的笔法,但相比青川木牍、放马滩秦简而言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甚至是在汉代隶书中常常出现的掠笔、波挑、横画出锋及不同形态样式的点的书写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在整体封章布局方面,云梦睡虎地秦简不似青川木牍一般字距疏阔,但也不似天水放马滩秦简一般字与字之间严丝合缝、密不可分,变得较为适中,也更加平和稳定,笔画线条部分粗细适中,不似青川木牍那般纤细也不似放马滩秦简那般粗犷草率。
《里耶秦简》(公元前208年)隶书演进基本定型
《里耶秦简》年代为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在用笔上飘忽不定,线条多短促,乍行乍止;有的结体扁方,精神内敛,不急不厉;有的则结体疏密得当,书写工整沉静,笔画纤秀,风格清丽。里耶秦简整体来看,字形纵长,结构错落,与云梦秦简方正字形有明显区别,表明早期隶书的演进已经进入全面改造的后期。
隶书由战国、秦、汉,走过近七百年,也见证了那个动荡不安的古老时代。随着历史的步伐迈进,而作为语言载体的文字自然也不例外,隶书也随之前进、逐步变化,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墓竹简、云梦龙岗秦墓简牍、江陵杨家山135号秦墓竹简、江陵王家台秦墓简牍、沙市关沮秦墓简牍及湖南龙山里耶秦简等陆续面世,字体均为隶书,颠覆了之前以为秦篆是当时唯一文字的认知。
研究表明秦隶源于籀文,要早于小篆一百多年
李甫运教授学术专著《秦隶》研究秦隶得出的结论是:秦隶直接从籀文简化衍生而成,他曾是秦国的日常用字,也是今文字第一个成熟形态,其早于小篆一百多年。秦统一中国后为解决“文字异形”问题,所謂“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旨在消除六国异体,它对秦文书体试样並无特别要求。秦官方推行的小篆字体,仅仅是一种标准范本,其作用是保证标准小篆在全国各地的通行无阻和结构规范。作为秦小篆的“手写体”,秦隶实际上早已在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广泛流行並取得了官方的认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而推行的“书同文”,不是小篆,而是秦隶,汉灭秦之后,汉隶照搬与沿用了秦隶,西汉后期只是其风格上发生一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