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尧帝的儒家精神与治国之术

尧 , 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尚书·尧典》称赞尧:敬谨、明达、文雅、有计谋,而又温和、恭敬、能谦让。他首先以自身才德使众族人信服并紧密团结,做到“九族既睦”;然后又考察百官的政绩,区分高下,奖善罚恶,使政务井然有序;进而团结其他邦族,使天下百姓和睦相处——“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天下安宁,政治清明,世风祥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号称“显学”,两家都推崇尧舜。孔子赞尧:“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尧的品德亦日益深入人心。到唐代韩愈以致宋明理学,“道统”之说大倡,尧遂成为最符合儒家精神的始祖。

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中,姜太公总结帝尧的治国之道:一是严于律己,不奢华;二是善于用人,赏优罚劣;三是公正廉明,不因自己的好恶而进行赏罚。

周文王问姜太公,说:“天下纷杂,有时安定,有时混乱,之所以这样,是什么原因呢?是天命的变化自然就会这样吗?” 太公说:“君主不贤明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动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天下大治。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与不贤,而不在于天命。”文王说:“可以把古时候贤君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太公说:“从前的尧帝,上古时代的人们称他为贤君。尧帝统治天下时,不佩戴金银珠玉,不穿着锦绣华美的衣服;不观赏珍贵奇异的物品,不珍藏供玩赏的宝器;不听淫佚的音乐,不修建高大的围墙和宫室;不修剪茅草覆盖的屋顶;衣服鞋子不破旧就不去更换;不食众多的美味佳肴,不因服役劳作的缘故而耽误百姓耕种的农时;去除私心、约束欲望,致力于无为之治。尧帝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则很微薄,征用劳役赋税也很少,所以天下万民富足安乐而没有饥寒的面色。百姓尊奉他们的君主如同日月一样,看待他们的君主如同父母一般。”文王说:“伟大啊!这就是贤君的德行。”

3.1.3 舜的庶绩咸熙管理

“ 咸” 是都、全的意思,“ 熙” 是振兴、兴起的意思,“ 庶绩咸熙”就是国家百业俱兴的意思(出自“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尚书·尧典》)。

舜的政绩,特别是他的管理才干非常突出:如划分行政区域,全国设 12 个州;制定有关度量衡的计量标准;制定礼法和部落联盟内部的管理制度;选贤任能,分派官员时明确其职责范围、任务目标、行为准则;等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足见其得贤之能及管理的分工、授权和管理幅度的明晰。

舜委派官员分别掌管土地、农业、手工业、牧业、司法、教育、文化、祭祀、礼仪等部门的工作。舜命禹担任“司空”, 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担任“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担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制服了洪水。舜晚年也仿效尧的做法, 不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禹。

3.1.4 禹的疏通之道

禹,也称大禹、夏禹、帝禹,传说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领, 夏朝的第一代君主,也是子承父位、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在位 8 年。

大约在 4000 多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对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他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他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他制定了一项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叫作“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策略。禹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理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他各地。据说禹治水到涂山国,即他家所在地,但他三过家门,都因治水忙碌,无法进家门看看。他的妻子到工地看他,也被他送回。大禹治水 13 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业。

禹用治水的方法治国,遵循疏导而不是闭塞,让官员各尽其能,百姓各得其所。因其政绩显著,受到人民的拥护。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禹死后不再进行禅让,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约公元前 2070 — 公元前 1600 年)。

大禹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不仅治理水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在治水害的同时, 大禹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当地的氏族部落,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大禹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

夏禹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 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

本文节选自段俊平先生国学管理经典著作《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受聘于海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国学、书法及管理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京麓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及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