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文化透出的管理智慧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基于中国哲学产生的,这些管理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为主要思想依据,力图达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中庸之道蕴含的管理哲学迄今为止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和尊重, 并对当今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着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节、中国先秦六位管理大师

中庸的思想,在孔子以前便已经出现。《论语》中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书·大禹谟》的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均表明,在尧舜禹时代,中庸思想就已经出现,并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本书主要介绍从黄帝开始,到尧舜禹时代,再到周公、箕子六位巨人提出的管理思想,其核心都是传统中庸管理思想的一部分。

例如,《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其中“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就可以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3.1.1 黄帝的九德管理

黄帝,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在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后,开始着手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根基。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等,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画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 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一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 个官位管理国家。黄帝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俭朴素,反对奢靡。

黄帝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施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等。

之后在《尚书·皋陶谟》中,舜的大臣皋陶提出的“九德” 也深受黄帝“九德之臣”的理念所影响。皋陶之“九德”是指:宽而栗(对人宽容但又让其畏惧),柔而立(为人温和但又有力度),愿而恭(提出强迫性要求但又态度谦恭),乱而敬(有治世之才但不随便从事),扰而毅(既驯服又刚毅),直而温(既严肃又温和),简而廉(既抓住大事,也不放掉小事),刚而塞(外部刚强而内部充实),强而义(手握强权而不失道义)。

君王如能任用那些能长期坚持这些德行的人,则是为政之善!汇集具有三德、六德的人的优点,并把“九德”标准全面地推行,知人善任,让有“九德”的人都担任一定职务,是君王应行的管理职能。各级官员都才德出众,相互学习,尽职尽责, 那么国家的政教就尽善尽美了。

皋陶的首要政治主张是实行德政,皋陶认为实行德政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强调君主、群臣的修身应自上而下, 由己及人。提出为官者要具备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于卿大夫,以六德要求于诸侯,以“九德”要求于天子。指出“以德治国”,见贤是举,各任其能,君臣同德同心,戒慎戒惧,就能使功成业就的谋略实现。①“ 皮芃:《简说〈尚书·皋陶谟〉“九德”》,《文学教育》2015 年第 3 期。” ①皋陶文化为儒家所传,为儒家所承, 从而发展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从《尚书·皋陶谟》中提出的“九德”,也可以管窥皋陶文化的精髓之一“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取仕观念,要求各级官员“勤政廉政”“以德治国”。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葛荣晋认为,《尚书·皋陶谟》提及的“九德”最能体现中庸的精神。大连大学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心的葛志毅教授认为:“此兼取相对的两端成一德,应即所谓中德,相应又引申出中正、中和乃至中庸诸概念。《尚书·舜典》:‘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据孔疏所言,亦犹此九德之义。《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应有助于对此九德的理解。此乃追求君子道德修养之中正圆融,品性兼济周备,是对孔子中庸的提出,应前有启发。”

本文节选自段俊平先生国学管理经典著作《从卓越到中庸——中国化的管理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受聘于海内外多所大学,担任国学、书法及管理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东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京麓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首席专家及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