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乌四年(241),在对辽东战事取得些许成果下,吴大帝孙权决定分兵四路攻魏,就在孙权踌躇满志之时,谁也没想到在芍陂打响的万人血战会为吴魏两国造成极大动荡,东吴陷入旷日持久的“二宫之争”,魏国则爆发了曹爽司马懿之间的争权,曹爽短暂胜出后又因为草草征伐蜀汉而损失惨重,让蜀汉得一口喘息,三足鼎立之势再度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以短击长,锋芒受挫

无论是东吴还是蜀汉,在对魏攻势相对积极,双方互相配合,尤其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位期间的五次北伐,吴大帝孙权在世时发起的五攻合肥,都是以攻代守,为的就是不让占据天下腹心的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然而可惜的是,蜀吴数次的进攻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内部矛盾频发。

在此役打响之前,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向孙权求援,孙权本想视而不见,但太子中庶子羊衜建议:“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潜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渊不克,而我军远赴,是恩结遐夷,义盖万里,若兵连不解,首尾离隔,则我虏其傍郡,驱略而归。”尽管未能及时阻止司马懿夺下辽东,羊衜等人还是果断出兵,俘获大批人口和战利品回国。

信心满满的孙权接着又分兵四路攻魏,东吴大都督全琮率万余人为北伐主力。起初吴军兵锋正盛,而曹魏驻防空虚,“时州兵休使,在者无几”,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但曹魏征东将军王凌和扬州刺史孙礼皆非善茬,三人还曾有段过节:全琮曾与陆逊在石亭大败过曹魏大司马曹休,王凌与孙礼俱在败军之中。旧恨未报又见仇家,王凌与孙礼自然全力奋战,“犯蹈白刃,马被数创,手秉枹鼓,奋不顾身”。

事实证明,东吴善守而不善攻,虽然是其发起的芍陂之战,但却以曹魏之胜告终。魏军陷阵,吴军败退,东吴重臣顾雍之孙顾谭、顾承与张昭之子张休拼死抵抗才遏制住了魏军攻势,全琮之子全绪、全端见魏军进攻受阻,于是向前追击,王淩等人遂退。然而在论功行赏之时,“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休、承并为杂号将军,绪、端偏裨而已”,这一举动惹恼了全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血战之后,内乱伤己

恰逢其时,因为太子孙登逝世,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立四子孙霸为鲁王,甚至过于优待孙霸,“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使得孙霸在党羽的撺掇下渐生野心,全琮与其子皆为孙霸宾客,全琮之妻孙鲁班更是扳倒孙和的主力。

而顾谭、顾承与张休则是孙和的鼎力支持者,自然要保护孙和的太子之位,于是“两宫之争”正式打响。双方出招频繁,顾谭认为应当明辨太子藩王之分,打响争斗的第一枪。孙鲁班也不甘示弱,在孙权卧病、孙和到宗庙祭祀时,她向孙权告状,“言太子不在庙中,专就妃家计议”,又说孙和之母王夫人面露喜色,此举成功激怒孙权,王夫人惊恐忧虑而逝,孙权孙和父子生隙。

全琮父子紧随其后,“揭发”张休、顾承等人沆瀣一气,夸大芍陂之役的战功,牵连甚多,顾谭也因此连坐下狱。孙权坐视二宫之争不是没有道理的,支持孙和的大多为吴郡豪强,支持孙霸的则多是流寓人士,而孙权也从早年对吴地世族信任有加,转变为抑制豪强势力膨胀,因此故意坐看争斗闹大。

眼见孙权如此“公正”,孙霸自然得寸进尺,于是二宫之争愈演愈烈,吴国文武大臣们纷纷站队,青年才俊也争相依附,两边频频出招,你方唱罢我登场。虽然孙权及时察觉,想禁止二人与宾客的往来,遭到群臣反对后便稳坐高台观斗,直到九年后才下狠手,以废黜孙和,赐死孙霸为这场争斗画上句号。

三、少壮争权,老于世故

作为芍陂之战挨打的一方,曹魏被挑衅也是有原因的,此时的曹魏刚刚经历主君更替,曹芳少不理事,由曹爽与司马懿共执朝政。曹爽虽然在执政前期礼待司马懿,但很快就开始着手削弱司马懿的影响,并安排自己的亲信,而司马懿则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芍陂之战正是其展现老而弥坚的好机会。

镇守扬州的王凌是曹爽积极拉拢的对象,孙礼则是魏明帝曹叡留下辅佐曹爽的大将军长史,就在朝廷认为凭二人可以打退吴军进攻时,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逼退来犯吴军,斩获颇多,司马懿因功增邑,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成为此战最大赢家。不满足的司马懿继续在魏吴边境屯兵,提拔农家子弟邓艾开展屯田之策,意图消灭东吴。

不过曹爽可就不爽了,本来打压司马懿好好的,一不留神还是给了“老匹夫”机会,于是在党羽的撺掇下,曹爽执意出兵征伐蜀汉,以立威名,结果是白白消耗,“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还给了蜀汉喘息发展的机会,以至于很多年曹魏都无法再度大举进攻蜀汉。

灰头土脸的曹爽心态大崩,认为是司马懿在暗中使绊子的他于是处处与后者较劲,司马懿反对的他就坚持,以至于违背了顾命大臣应有的本分,也使魏国国力衰退,就连孙礼都看不下去了,希望司马懿能够出来制止。眼见曹爽已然是众叛亲离,司马懿还是“且止,忍不可忍”,甚至通过装病骗过前来试探的河南尹李胜,最终完成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权力角逐的道路上充斥着斑驳血迹,无论身份高贵低贱,得入局者就是一个赌徒,面前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赢下所有,要么献出生命。芍陂一役以曹魏惨胜告终,却成为东吴二宫之争、曹魏曹爽司马懿之争的导火索,孙和孙霸两败谢幕,司马懿绝地反击成为最大赢家,历史的车轮朝着既定的方向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