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日报

“林医生,感谢你们争分夺秒的救治,救命之恩难以忘记……”近日,在温州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门口,36岁的郭先生带着鲜花,激动地向该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林斌致谢。这一天,也是该院心脏康复中心搬迁新居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先生带着鲜花来到温州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致谢

郭先生的救治成功,得益于该院“五大天团”多学科无缝衔接,从而合力开辟生命通道,也较好地检验了该院在多学科协作下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能力。

一波三折的急救

五个团队无缝衔接

3个月前的一个晚上,郭先生在永嘉与一帮朋友聚餐时,突然感觉到胸闷不适。所幸他边上的有个朋友及时识别出这一险情,立即拨打120急救车,将其送至就近医院就诊。

经检查心电图,郭先生被确诊为“心脏前侧壁心肌梗死”。因当地医院暂时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心脏血管微创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需立即转运患者至温州市中心医院百里坊院区进行介入治疗。

在120救护车转运途中,郭先生突发心脏骤停。经120急救医生心肺复苏后,郭先生被送至温州市中心医院,此时他又出现了心室颤动。

经20多分钟的一系列急救处理,郭先生仍未能恢复有效的自主心律。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邱贤克团队顶着压力,坚持不懈地为其做心肺复苏。30分钟后,奇迹出现了,郭先生的颈动脉出现了搏动。随即邱贤克团队当机立断启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代班”其自身的心脏功能。

在ECMO的支持下,林斌团队紧急为其施行了介入手术。但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的郭先生又再次出现心室颤动,副主任医师倪步烤与护士谢延文当即予以胸外按压,他终于能恢复自主心律。ECMO团队也日夜轮班,时刻关注病情。

20天后,郭先生顺利从重症医学科转出至心血管内科继续康复治疗。为了能尽快恢复心功能,降低再发心血管事件和猝死风险,心脏康复中心主任医师黄旭梅为郭先生安排心脏康复,通过对他的应用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及行为干预戒烟限酒等方面制订训练计划,逐步改善他的心脏功能。

在急诊科、心血管内科、ECMO团队、重症医学科、心脏康复中心五个团队无缝衔接的救治下,郭先生不仅奇迹般脱离生命危险,而且还基本恢复了日常活动能力。

“青年心肌梗死”来势凶猛

最年轻患者年仅24岁

“这次手术的难度并不大,但风险极高。”林斌介绍,患者在来医院前,心跳已经停跳了一段时间,且在复苏后,两次出现心室颤动。由于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极差,血液循环难以有效维持,心律极其不稳定,很有可能在手术台上发作再次心脏骤停,这就非常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与手术水平。

对于这场“无声的考试”,林斌团队交出了完美答卷——仅用时20分钟就顺利为郭先生完成了介入手术。

“郭先生患的心脏前侧壁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被称为‘青年心肌梗死’,病情来势凶猛,我们平均每年都会碰到几十例。”林斌介绍,青年心肌梗死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年,不论病因如何而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近几年来,在他们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中,二三十岁的年轻男性明显多了起来,他碰到过的最年轻的心梗患者是一个24岁的男青年。

为何这种病会青睐年轻男性?这与时下年轻男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熬夜、抽烟、喝酒、缺乏运动。据了解,郭先生并没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基础性疾病,看起来并不肥胖。但他平时应酬较多,且经常熬夜。他病发当晚,“熬夜+喝酒+抽烟”的因素都占全了。

每年1000多例

为心梗患者跑赢时间

“一次次的谈话,一张张的告知书,一天天的等待,没想到我真的可以等到生的奇迹的发生……温州市中心医院医护团队对生命的永不放弃、全力以赴令人感动。”病房外,郭先生即将临盆的妻子目睹了这么多天的救治过程,很是感慨万千。

正是因为急诊科团队及时的抢救、ECMO团队的专业救治、心血管内科团队技艺精湛的介入治疗、重症医学团队精细严密的监护救治、心脏康复团队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最终让郭先生获得了新生,回归家庭。

巧合的是,在郭先生出院前一天,他的妻子也在温州市中心医院产科娩出一个健康的男婴,母子平安。林斌介绍,在全力救治郭先生的过程中,考虑到郭先生妻子的特殊情况,他们还提前联系了产科团队,为她开通了“绿色通道”。

据了解,2017年,温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牵头成立“胸痛网络医院”,鹿城区人民医院、永嘉县人民医院等五家医院加盟,形成了温州老城区、龙湾区、永嘉县的胸痛患者转诊网络体系,为急性心梗患者跑赢时间。近年来,温州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团队平均每年为1000多例患者进行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