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宣告灭亡。国破家亡之际,大臣们却在为了到底是拥立福王朱由崧还是潞王朱常淓争论不休。以钱谦益、史可法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更倾向于拥立素有贤名的潞王朱常淓,而身为明光宗之侄的福王朱由崧则不但血统上更具优势,还得到了江北四镇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江北四镇,指的是当时手握兵权的四大总兵,即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和刘泽清。在成功拥立朱由崧登上帝位后,高杰等人居功自傲,愈发不服从朝廷节制,唯有黄得功虽然也割据一方,但一直忠于朝廷。后来,黄得功也正是为了保护朱由崧才与清军大战,并在兵败后以箭矢刺穿咽喉自尽。对于壮烈捐躯的黄得功,即使是乾隆皇帝都不由得称赞道:“黄得功材昭武劲,性懋朴忠,卫主殒身,克明大义。”

明朝末年,黄得功生于开原卫,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开原市一带,其先祖原本生活在合肥,后来或许是为了抗击后金才搬家到了北方。根据《明史》记载,黄得功自幼胆略过人,他十二岁时有次将家中酿的酒全部喝光,为了免受责备,他便带着刀混入了官军当中,并靠着在战场上杀了两个敌人换取赏金赔给了母亲。

没过多久,黄得功的事迹传扬开来,当时的辽东经略听闻后直接将其招入了亲兵队伍当中。靠着不断获取战功,黄得功先后被封为游击将军、副总兵官,又在崇祯十一年(1638)凭借四处讨伐义军的功绩被朝廷加封太子太师。崇祯十四年(1641),黄得功轻松击败张献忠,并斩杀了其号称最骁勇的部将兼养子王兴国,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崇祯十七年(1644),黄得功击败投靠李自成的保定总兵刘超,因功受封靖南伯,但他没能拦住直抵北京的李自成。朱由崧登基后,黄得功晋升为靖南侯,负责镇守滁州、和州一带。由于四镇当中黄得功相对忠心,督师史可法很快与其取得联系,并叮嘱他暗中牵制住嚣张跋扈的高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弘光元年(1645),高杰准备靠发兵收复中原进一步扩张自己的权势,却在酒宴时遭暗中降清的河南总兵许定国杀害,史称“睢州之变”。听闻高杰遇害,史可法哀叹道:“中原事不可为矣,国事尽被许贼所坏!”至于黄得功,本就和高杰素有仇怨的他本打算趁机将其残余势力吞并,但在朝廷及时阻拦后放弃。

同年四月,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向南京进军,途中病逝后部队被其子左梦庚接管。接到朝廷命令的黄得功很快率军在铜陵击败了左梦庚,后者兵败后降清。在战斗中,黄得功身中三箭,朝廷为表嘉奖封其为太傅,后又加封他为左柱国、靖国公。与此同时,清军攻陷扬州,史可法以身殉国,朱由崧则逃出南京,直奔黄得功镇守的芜湖。

见朱由崧突然出现在军营,黄得功大惊失色,连忙表示:“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犹可尽力,奈何听奸人言,仓卒到此!且臣方对敌,安能扈驾?”诚然,如果朱由崧坚守南京,靠着各路援军还有机会与清军相持,如今朱由崧弃城而逃,不但留在南京的钱谦益等大臣为了自保只得降清,各路军阀也纷纷失去了战意。

尽管对于朱由崧的软弱昏庸恨铁不成钢,但在对方表示“非卿无可仗者”后,黄得功还是垂泪道:“愿效死。”在此前讨伐左梦庚的过程中,黄得功的肩膀已经受了重伤,他缠着手臂抵达战场,才得知同为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此时已经降清。就在黄得功怒斥刘良佐不忠不义时,一支飞矢不偏不倚射中了他的咽喉,自知无法幸免的黄得功拔出箭矢,并亲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根据《明史》记载,尽管黄得功为人粗野、没什么文化,有时甚至还会将朝中大臣借朱由崧名义颁布的诏书当着使者的面撕毁,但他的忠诚乃是根植于天性当中。因此,只要有人以国家大事为名规劝晓谕,他就总是很快端正态度。此外,他的部队军纪严整、秋毫无犯,所到之处百姓纷纷感恩戴德,庐州、桐城、定远三地百姓更是为其修建了生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作为南明弘光政权初建时江北四镇中唯一忠于朝廷的,黄得功的确赤胆忠心,且作战勇猛、统兵有方,堪称当时良将。可惜的是,黄得功希望拯救的大明王朝已经彻底断绝了生机,所谓的南明政权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因此,他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终究也只是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