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崛起于北方的后金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成为了朝廷的两大心腹之患。一时间,许多将领都凭借着平定义军、抵御后金建功立业,乃至飞黄腾达。可惜的是,明末的一大批优秀将领当中,有的如袁崇焕般含冤遇害,有的则如祖大寿般走投无路归降了后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也有许多将领在战场上以身殉国,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气节,如被义军称为“阎王”的卢象升。作为明末重要将领,卢象升一度总理七省军务,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了专心平叛,他甚至在三个儿子接连去世后都没有回家看上一眼。更令人唏嘘的是,他身中四箭三刀战死沙场后,不知情的崇祯帝还批评他道:“卢象升侦探不明,调度无方,坐视各邑沦陷,毫无救济,向日敢战之谈,显是沽名欺众!”

万历二十八年(1600),卢象升生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苏省宜兴市一带。根据《明大司马卢公年谱》的记载,其先祖乃是唐代著名诗人,位列“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尽管生得肤色白皙、身材精瘦,但卢象升天赋异禀,其力量远超常人,这为他日后成为优秀将领打下了基础。

由于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学堂中的大多数孩子都只顾着准备科举考试,但年幼的卢象升却被经史当中记载的历代名将事迹所吸引。据《明季北略》记载,卢象升在读到张巡、岳飞两位名将的故事时,不由得感叹道:“吾得为斯人足矣!”天启二年(1622),卢象升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了户部主事。数年后,卢象升升任大名知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大名任职期间,卢象升擒获巨盗、平定贼寇,又为朝廷讨伐后金供应了不少粮饷。崇祯二年(1629),后金皇太极率领大军绕过宁远、锦州直取京师,史称“己巳之变”。听闻此事,卢象升急忙招募了三千壮士前去勤王。尽管没能派上什么用场,但忠心可鉴但卢象升还是于次年升任山东右参政,负责整顿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军备。

崇祯六年(1633),大批义军自山西涌入北直隶,卢象升率军四处平定,不但杀敌甚多,还收降了男女两万人。《明史》形容卢象升作战时的场景道:“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正因为这种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格,义军纷纷相互告诫道:“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次年,义军席卷湖广,朝廷急忙调卢象升前去平定。就任郧阳抚治后,卢象升一边安抚百姓、赈济灾民,一边招募乡勇、整顿守备,一切准备妥当后一举肃清了汉江以南的义军。崇祯八年(1635),卢象升升任湖广巡抚,不久后又兼任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几乎肩负起了全歼南方起义军的重任。

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登基为帝,改国号为大清。六月,十万清军攻入京畿,掠夺了人畜十八万,史称“丙子之变”。尽管率军抵达京师勤王时清军已经撤退,但卢象升还是追出塞外,夺回了俘虏七千余人。紧接着,朝廷任命卢象升为宣大总督,让他镇守居庸关。然而,没了卢象升镇守,湖广一带很快又兴起了不少起义军。

担任宣大总督期间,卢象升号召军士屯田,史载:“至十一年,军屯三十万亩,息谷四万三千石,边用益饶。”崇祯十一年(1638)七月,卢象升因父亲去世请求回乡丁忧,但他刚完成与继任者的交接,清军就大举进犯。在崇祯帝的强硬要求下,卢象升伏地痛哭哀求未果,只好奉命总督天下援军。

自当年十月起,卢象升率军与清军先后交战于东直门、德胜门、西直门,总算将其暂时逼退。然而,由于军中严重缺粮,卢象升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这却被不知实情的崇祯帝解读为消极避战、空耗军饷。十二月,卢象升在援军完全无响应的情况下率孤军与清军决战,并在身中四箭三刀后壮烈捐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卢象升以身殉国,崇祯帝却仍拒绝对其加以抚恤,直到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卢象升才得到迟来的谥号“忠烈”。作为明朝末年的重要将领,卢象升在南平定义军、在北抵御清军,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原本有望为大明王朝续命。然而,他对崇祯帝赤胆忠心,却没能换来足够的信任与尊重。恰如清代学者方苞所言:“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