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三藏 平襄 编|灰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报行合一”等新规落地,行业性费用大管控、大清算、大追查正在进行。

那些经年累月“说不清、道不明”的业务渠道费用深坑,正历经审视,走向透明,管控措施也正跟进执行。

“渠道个险”也不例外——

那些被“渠道个险”费用“坑苦”的中小险企们,正纷纷拿起“继续率”考核这个“武器”,通过变更继续率规则,加大对继续率出现崩塌的“飞单”行为追偿;

让一些曾经感觉良好,却反应慢了半拍的中介平台,不仅被渠道队伍薅走了大量利益,也被险企罚则回款,成为目前阶段的头号输家。

不过,这种中介平台通过“飞单”套利终被反噬的局面,似乎也很难让人拍手称快。

因为所有参与各方会都受到损害,既便那些薅到费用大头的团队与个人,也会被各涉及其中的经营主体甚至整个行业,暗暗记在了小本本上,总会有“算总账”的时候。

关于“渠道个险”,《今日保》刊登过及两篇报道,此次作为 “三部曲”的最后一篇,看一看在2023年的最后时候,一些中介平台是怎样被回旋镖打成了“显眼包”。

1

-Insurance Today-

50%继续率的陷阱

高佣金高投入下全成套利机会

多年来,险企与中介平台合作,双方一般会约定一个85%至90%的继续率指标。

尽管一些行业头部险企、中介机构都声称,业务继续率能达到95%以上,但对颇具“飞单”优势的平台调研发现,“渠道个险”的继续率能达到60%,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实际上,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大部分平台的继续率都很不理想,基本停留在50%出头的水平,甚至有的月份,连50%都达不到。

这就意味着,这种继续率现状,会让保险公司遭受损失,费用投入根本没有达到预计的产出效果。

尤其是在很多“渠道个险”中,不少保险公司给出的首年佣金超过首期保费基数100%,相应的价值与利润目标,全靠续期保费支撑,而这种远低于预期的继续率水平,会让保险公司成为“冤大头”。

事实上,这种极高的首年佣金率或者费用率,本身就存在明显的套利空间,且不说退保黑产、合谋套利,相关代理人只需设法“自买自保”,佣金本身就很可能高于首年保费,到时只要不续保就已然稳赚。

这样一来,继续率在这种逐利的人性面前,全然苍白无力。

虽然这种漏洞几乎已大到从外太空都能看到,但为了满足股东“宏图壮志”的要求和达到管理层誓言实现的“大目标”:

公司在保费规模与客户积累的发展压力下,“短平快”地推出具有首期费用优势的产品,加快费用投放节奏,成为诸多中小寿险公司实现发展破局,或者说“活得不那么难看”的近乎唯一的手段。

而近年市场上热得发烫的增额终身寿产品,也都以首年佣金刺激为主要特点,直接带起了各个渠道的保费“起飞”和“繁荣”。

如今“报行合一”了,渠道费用降低,特别是首年费用率调低,交费期内的续期佣金比率增加,渠道费用不得不透明,所有这些都让中介渠道的高费用模式再也难以维系,也让之前倚重中介的险企,有了调整渠道相应规则的决心。

2

-Insurance Today-

保险公司的反噬

有大飞单平台被追回了5个亿

继续率问题的存在非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之沉疴。不过早期,保险公司认知有限,对平台的罚则很少。

按照以前的规则模式,保险公司的政策多是下发给自己的直接代理人,对于所谓的赋能渠道,往往只是约定渠道只承担退保的损失。

后来,随着不忍直视的继续率问题愈演愈烈,罚则逐渐演变成对于合作渠道继续率指标不足的,对于不足部分中超过保费100%的佣金部分进行回追。显然,这也仍然无法弥补保险公司在继续率指标不达标的费用损失。

于是,有些保险公司选择放弃个险,以及与之相关的渠道合作,转战继续率更有保障的银保赛道。

也有公司,开始聚焦继续率,加大渠道合作的罚则力度。继续率不达标的罚则,不再仅仅局限于退保损失或者佣金超过保费100%的部分,还设置了费用回追规则。

比如继续率每低于85%几个百分点,就对相应的佣金费用进行阶梯式回追。

这种设计的初衷,是补偿保险公司对首期佣金费用投入的损失。不过,无论是客户保单失效亦或退保,理论上保险公司留存的扣除现金价值的部分,是能够覆盖保单保费损失的。

至于首期佣金费用损失部分,其实也可以从下期合作佣金中扣除。于是,就出现了罚则回算得款超过费用损失的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市场中围绕“渠道个险”存在大量“恶意退保”、“佣金套利”等行为的情况下,仍有保险公司坚持投放渠道合作政策资源的原因。甚至有些公司还乐于看到继续率不达标情况的出现,因为这样可以从罚则追偿中获益。

结果,一些入行较短、没有续期经验的渠道中介,直接在这种规则中挨了“闷棍”。甚至一些行业头部的渠道平台,亦因为反应不够快、没有及时意识到规则改变带来的影响,而不得不苦果自尝。

有鲜活案例可以佐证:一家渠道平台首期保费做了600万元,首期获得佣金840万元,继续率只有50%。

如果按照原有行业规则,保险公司的回追金额最多在180万元左右。然而,按照新的规则玩法,保险公司核算后的回追金额超过400万元。

里外里,险企的这笔合作还赚了。

还有传闻,某家头部平台因为此类情况,令合作险企赚取罚则收益超过5亿元。

3

-Insurance Today-

明规则叠加潜规则

为什么“皇帝的新衣”看破不说破

有意思的是,身处“渠道个险”条线中的人,闻听此类事件,不但不惊讶,甚至还会说出更多“故事”——还有哪些平台因为继续率问题被保险公司回追了多少罚金。

还有的保险公司,在相关的客户投诉处理上,也不会对“渠道个险”进行过多的整治,毕竟损失已经能靠追偿渠道平台补回,似乎这是一种很“健康”的模式。

在上述这种“互相伤害”的过程中,无论是渠道平台,还是保险公司,都不明确承认行业存在这些事情。

其中的缘由,或是因为相应主体的融资压力所致,或是因为这个模式本身就有一些“灰色地带”,存在一些“灰色环节”。

毕竟在当前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是渠道平台接受罚则,砍掉相应的一批人,然后大事化了了。

不过,市场中也不乏一些曾经小有名气的平台,已经在保险公司的相关罚则中,把自己直接做垮了。

尽管从整体来看,最终是资本市场买了单,但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的利益与感受、行业的声誉,已然被相关各方或多或少地忽视了。

而“渠道个险”成为保险公司、平台、相关团队等各方互相博弈、相互挖坑、互相钻空子的无间道——明规则、潜规则叠加,局中人你知我知,“皇帝的新衣”不说破。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已经有平台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险企强力追偿的现象已有些变化。许多公司对业务品质抓得更严,以至于提前把一些品质不高的业务,甩了出去。

有的平台,则借助行业协会建立的“黑名单库”,把入职的代理人/团队长做穿透式管理。每张新单都会做风险评估,不好的代理人、不好的业务,能不要都不要。

或许,这就是市场的力量。而过往“渠道个险”的相互伤害,也是行业市场化过程中,市场主体们必须交出的学费。

甚至可以说,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渠道个险”正在经历的,也是一场市场化“洗礼”。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