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尧舜禹之后,天下便成了“一家一姓之天下”。在一个朝代内,不管皇位几经更迭,权力的交接始终是掌握在上层社会的皇室手中。而改朝换代,便是换一家一姓来执掌天下,这就必然会有动乱和起义。

基本上每到一个朝代气数将尽时,底层人们的生活是过得最苦的。苦到走投无路自然会想到起义,因为自古以来,封建社会阶级几乎是完全固化的,上层对下层的压制也几乎是不可打破的。打破可以,不过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人们一心所想的都是怎样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如果不是被逼入绝境,是不会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去做造反这种事情的。

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起义成功、造反成功,就意味着天下正式改名换姓了,起义带头人和跟随者全部打破阶级壁垒,实现阶层跨越了。

朱元璋建立明朝,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出身很低,在元朝政府划分的等级中处于最后一级,终日劳作却只得温饱。然而这样的日子还不是最难过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他为数不多的快乐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他有玩伴,有父母兄弟,他不用考虑太多。

但是大旱来临,他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父亲、母亲、哥哥,因为迟迟等不来朝廷的救助粮,一个一个被饿死。

这都是因为朝廷的贪腐,交税时上级收一斗,地方官员就要收两斗,层层盘剥,导致人们手里没有余粮。大饥荒,朝廷发下救济粮,可是到了人们手里,只剩下一些谷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对贪污如此痛恨,刑罚之严酷令人心凉。而这,恰恰是小民思想的一种体现。贪污达到60两就可以处死,剥皮、凌迟、腰斩等等,样样让人难以接受。其他朝代也治贪腐,但从来没有这么严酷的刑罚。

严酷的刑罚必然会导致臣民的恐惧,而恐惧到了极点也意味着反抗。

但刑罚严酷至此,贪腐依然不能断绝,乃至明朝后期,贪腐十分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朱元璋自己都说:“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朱元璋做过乞丐,做过和尚,亲眼见了世间百种辛苦,而后加入郭子兴的起义军,一步一步打下大明江山。

明朝一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终明一朝,从不靠女人来换取和平,要打便打,不服就打到你服。不是觊觎我中原物图丰饶吗?有本事你就进来。你想抢我大明的东西,那我就灭了你的小国,把你的国家收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人匈奴骚扰边境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有遇到,且头疼不已。他们是游牧民族,来去如风,不值得调动大军去剿灭,更何况那种环境也根本不适合中原人作战。

所以别的朝代,要么联姻安抚,要么以赏赐之名给东西,要么像宋朝那样纳贡。只有明朝,目的从一开始就明明确确的,就是要打,打到他不敢来犯。

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说,能少打仗自然是好,只需要损失一些财产,这些财产很快就能赚回来,统治者还顺便收买了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国家必然是有内忧和外患的,只是当外患在前时,人们会自动撇下内忧,团结御外敌。但如果没有了外患,内部势力就蠢蠢欲动起来。对于统治者来说,内忧永远比外患难解决。

而明朝步步紧逼,大有一举拿下的意思。明朝内部不是没有问题,贪腐问题还没有解决,人民生计艰难,然而这个时候,明朝一心一意要去打仗。打仗需要人需要钱,这些都会给人们带来负担。

这是朱元璋小民思想的第二个体现,有人觊觎我的东西,我直接打拍他,让他不敢拿。而没有想可不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去解决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明朝何尝不是逼迫草原民族太甚,这些人本身只是想能在冬季获得一些可以御寒的衣物和过冬的食物,中原不是他们的家,他们在这里也不会适应。

别的朝代送钱送物,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而到了明朝,与草原民族一直针锋相对,那么对于草原民族来说,打也会死,不打就只能等死。他们自然会想要拼死一搏,当他们发现中原势弱的时候,也就会产生“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占了”这种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仔细读明史,我们可以发现明朝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这个有意思在于皇室的相处方式,皇帝与皇子之间,相处多了很多父子之情,少了一些君臣本分。

“君亲师”,君是排在亲前面的。在皇帝面前,即便他是你爹,你也时刻记着,他先是个皇帝。

但是在明朝,皇室之间相处就像一家人一样,皇帝就是一家之主,他会去安排给自己的儿子、孙子事情。不满意可以提出来,大家可以商量,没做好皇帝可以随便骂你,做好了也会夸你,儿子被骂恼了也可以冲皇帝老子发脾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很家庭,但这很不皇室。朱元璋一朝和朱棣一朝都有这个特点,因为他们都是打江山的人,而往后的儿孙们,则多了猜忌,像个人们认知中的皇室的样子,因为他们是守江山的人。

打江山需要更强的凝聚力,需要人的魅力;守江山就需要规则束缚了。

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曾亲口说过,朱棣这个儿子最像他。不过当时朱元璋有嫡长子朱标,十几岁时就立为太子,精心培养了二十多年、太子朱标不是无能之辈,他可能没有朱棣那么高的军事才能,但是政治能力上是非常出色的。

有朱标在,朱棣不会想皇位的事情。但坏就坏在,朱标死了,朱元璋还说过这样的话。但是最后,朱元璋饶过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了自己孙子。

有人说,朱元璋也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有人说是因为朱元璋十分疼爱朱标,朱标去世他伤心不已,看到朱允炆悉心侍奉,觉得这是个仁孝的孩子,所以将皇位给朱允炆;有人说是因为当时的天下,更适合仁政而不是武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最后,朱元璋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孙子做君王继承大统,和二十多个身强马壮的儿子做藩王,尤其是其中还有一个手握重兵战功赫赫的燕王朱棣。但是朱元璋在死之前,却将功臣武将几乎杀光了。

这种设置,我们都会觉得有问题。都是皇室血脉,都有资格继承大统,为什么叔叔要听侄子的?更何况叔叔手里还握着大军。

这就是朱元璋的小民思想的第三个体现了,他希望自己的儿子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给每个儿子分藩,即便儿子犯错了他也没想着收回藩位。他怕那些功臣会抢他家的皇位,却从没想过提防自己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他还在想,朝堂上有这个仁孝的孙儿主力朝政,朝堂外有能干的儿子燕王驻守边关打天下,这样就可保大明基业生生不绝吧!

结果,朱元璋一死,朱棣一场靖难之役,让朱允炆不知所踪。亲情在权力面前最终还是让了位,帝王家从来不敢讲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