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完了“好”,在这一章,我要从研究“丑”入手。

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为什么我要单挑出丑这个行当?这是因为,无论从哲学理念还是到艺术表现,丑,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个丑,其实是极美!而近现代以来,我们又对丑这个行当有着极大的误解。我们研究中国京剧的美学原理,如果把丑弄明白了,京剧美学的主要特征也就弄明白了。

一、丑,不是形容词,是名词

我们首先要明确,丑是一个行当的名词,不是一个表达“丑的”形容词。

我为什么要做这看上去很奇怪的纠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戏改以来,作为行当的“丑”,居然被当作了“丑的”加以对待,丑,从名词,变成了形容词。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作为行当的丑所承担的功能,是非常庞杂的。但五十年代戏改的主流意见有两个特别糟糕的地方:一是认为给那些底层人物的脸上画一个豆腐块,就是丑化了劳动人民,要把豆腐块都取消,变成净脸;二是把丑和反面人物挂起钩来,丑只可以扮演反面人物。京剧里面,丑扮演的,上至皇帝大臣,下到酒保樵夫,不光是反面人物,也有正面人物,而且正面人物居多;而老生、小生、花脸这些行当在戏里也都有反面人物:比如《霍小玉》里的李益,《伐子都》里的子都,都是正工的武生和小生;《白蟒台》里的王莽,是正经的老生。怎么能用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来区分行当呢?这就是当时一波大文化家、大理论家所领导的戏改!他们是精通传统戏曲的,并不是不懂,但当他们用一种政治眼光来理解舞台,并以此实现对京剧的改造,就是把纯学术性的美学问题,用政治观念扭曲与歪解了。

有人说这都过去猴年马月的事了,那是特殊时期的特例,不足为训。不是的!从“文革”时期丑行被彻底歪曲,到现在在所有现代戏、新编戏中,武丑已基本绝迹,丑行只能演反面人物——这种观念仍然起着主导作用。丑,有近十种:武丑、茶衣丑、老丑、袍带丑、方巾丑、婆子丑……现在就剩一个袍带丑。上朝,总还得有奸臣吧,这个可以是丑;革命样板戏里只有栾平、毒蛇胆、刁小三、钱守维等一些反面人物是丑,正面人物没有一个丑。其实要表现农民,身手矫健,说话嘎巴利落脆,完全可以用武丑去表现。我就想过,杨子荣若以武丑来表现会是什么样子?但几十年来“丑”和“丑的”分不出来,丑行被整个扭曲了,这些问题想都没人敢想!

所以,我才要特别强调作为行当的“丑”和“丑的”没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丑马富禄在化装。丑的显著特征,是在脸上画豆腐块(马小蓉 供稿)

化完了妆的剧照(马小蓉 供稿)

怎么理解作为行当的“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