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会派郑和如此浩浩荡荡地七下西洋呢?民间最为流行的是“复仇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1399年,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起兵攻打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自知不是叔叔的对手,南京城破后,他一把火烧了宫殿,留下了一具烧焦而无法辨认的尸体。有传闻建文帝朱允炆逃到了海外,这也成为了朱棣心中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朱允炆生性忠厚,朱棣又怎会做这花费巨大,劳民伤财的亏本生意呢?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明代顾起元引述了他人之说,并无史实记载。直到1911年后,英国人在印度洋里打捞起一块石碑,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才被打开。

郑和原名马和,云南回族人。明军平定云南时,成为了孤儿的马河被俘,受宫刑而成为太监,后来马和被燕王相中,留在了身边。长大后的马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通晓航海之事,深受朱棣的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海盗猖獗,明朝开国以来,一直实行禁海的政策。郑和在下西洋之前,已经先后出使过日本、暹罗等国,在肃清海盗,加强海防的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随行人员27000余人,舰船200余艘,所到之处浩浩荡荡的庞大船队被误以为是入侵的军队,并不受欢迎,但船队经过马六甲海峡时生擒了明朝第一大海盗首领陈祖义,为日后下西洋的通航通商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次下西洋回来,船队仅休整了十天时间,就又开始了第二次远航。这次郑和携带了大量的金银珠宝、丝绸瓷器等物资用于布施,船队备受沿途各国欢迎。

第三次下西洋船队再次经过锡兰,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锡兰是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一个梨形岛屿,被誉为“东方的十字路口”。

锡兰国王因为垂涎郑和船队所携带的大量宝物,毁掉了郑和靠岸的小船,截断了郑和回船队的后路。没想到,明朝士兵神勇无敌,生擒了锡兰国王,并将其押回大明。最后,大明重新扶持了新的国王继任,锡兰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又一个好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和从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时间里,共七次受命下西洋,航程一次比一次远,终因劳累过度,病逝于第七次航行途中。

纵观世界航海史,郑和的远航之举远超过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所到之处从未有过侵略或是殖民,开创了中华民族友好外交的新篇章。

1911年,英国海军在印度海岸线附近打捞出一块石碑,将石碑当作铺路石,铺在了斯里兰卡南部港口城市加勒的街头。

后来,一位名叫托马林的英国工程师发现,石碑上面不但刻有精致的五爪双龙戏珠,还刻有文字。托马林敏锐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某个国家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斯里兰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消息传出,英国专家纷纷前来研究。

原来,这是一块中国明代的石碑,记载的就是郑和下西洋事件,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终于浮出水面。

该石碑高144.5厘米,厚15厘米,宽76.5厘米,正反两面刻有双龙戏珠的浮雕,散发着浓浓的中国风情。

碑文用了三种文字,汉文、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石碑上的中文是“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等昭告于佛世尊,永惟大德,礼用报施。仅以织金苎丝宝幡、香炉以充供养。”落款是永乐七年二月,跟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正好吻合。

就是说,郑和等人受明成祖朱棣的派遣,出使西方各国,目的是寻礼圣迹,向佛教寺庙布施香礼。文字语气看似诚恳,却掩盖不住大明帝国宣扬国威,展示肌肉的锐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汉字还记载了各种祭品的清单,以及希望与各个国家建立友好往来的意图。郑和下西洋打击了沿海海盗,把明朝的瓷器、丝绸、种子、农业技术等推向了世界,带回来了广受明朝人喜爱的象牙、犀角、香料等物品,还将辣椒引入了中国,加大了明朝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

郑和下西洋让国人了解了亚洲大陆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播。东方大国终于揭开自己的神秘面纱,向世界敞开了他那海纳百川的宽广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