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图 | 《驴得水》剧照

作为职场打工人,我们似乎总是得揣摩别人的风格。比如说,领导是分析能力特别强的人,沟通时跟他打感情牌,十有八九就会被撵出来。他会觉得,「我在讲逻辑,你在干嘛?你是要走后门吗?」

但是,也有些领导是比较感性的人,共情力很强,在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乎正反馈。结果下属跟他说,「我是那种刚正不阿的人,我就是来做事的。我说话难听,你别介意。」然后,他介意了。

应付这种人际关系好难啊。对我们这些打工人,冯叔能不能给一点建议?

冯叔

这就是人与人性格的差异。

其实,每个人的个性、行为方式,能打动别人,或者与别人契合的点都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年轻人谈恋爱,两个品学兼优的人未必能谈到一起,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各自所中意的别人的特点未必契合。

我记得我念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特别抠门。其实那个时候物质上都不宽裕。好些人因为他的这个特点,不愿意和他一块儿玩。但是也会有人觉得他这是节俭,会过日子。后来,他就和一个觉得他这样挺好的姑娘谈起了恋爱。

也就是说,人和人的相处,其实是像齿轮一样,互相能卡住,能契合,这才能运转良好。

翻过来说,要想关系润滑,相处得宜,就得尽量去找到能互相「卡住」的点。否则,不仅不会契合,甚至会闹别扭。

当然,每个人能打动别人的点,或者被打动的点,也是一直在变化的。

比如说,我20岁时和60岁时,容易被打动的点是不一样的。

20岁时,容易被宏大的事所感动。当时我读《三国志》,看到诸葛亮那么伟大,那么厉害,佩服得不得了。看到后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秋风落叶五丈原」,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小泪纵横」。多年以后,我还特意去定军山缅怀历史,缅怀少年时的偶像。

可是到了现在,我发现自己已经不太容易被大事打动,现在特别容易被真实的小事打动,有时候刷短视频都能掉眼泪。

这么多年,经历了太多宏大的事,慢慢理解了一个词,「追溯性误差」,就是最后发现很多事都是被包装夸大,或者是被事后追溯描绘成那样的。而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事以后,再看到一些小事,就可能突然一下子被触动了。

您的意思是,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就得改变自己,迎合别人?

冯叔

有一点很有意思,同样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用完全不同的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的价值判断也完全不一样。

我举个例子。我们在职场中,总得去参加一些商务活动,去跟人吃饭。饭局上也总会遇到不熟的人。看到几个互不熟悉的人,在同一个饭局上交流,我就想,这和相亲不是一样的嘛。这么短的时间里,要互相给对方留下印象,有了好印象,接下来就能继续交流,才会进一步谈合作,做生意。

要是一见面就闹得互相不舒服,以后大概率就不会再联络了,也就没了合作的可能。

所以,相处时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让人感到舒服,你当然可以说这是迎合,但这也是沟通,是互相尊重。

再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参加饭局,走过来一个五六十岁的,年轻人得给他让让座吧。我们中国人排座次有很多规则,有些地方的规则还很复杂,但有一个简单的规则:年长的人为尊。你不管他官大官小,地位高地位低,他年长你二三十岁,起码向他礼貌性地让一让。但是,人家走过来,你就杵在那,甚至理都不理,也许老者马上就走了,人家会觉得,「这孩子多不懂事啊。」

如果总是这样,就是还没适应成人社会的规则,也就进入不了「成人世界」,很多人际关系就不会润滑,很多事也就办不成。最终为之买单的还是你自己,别人不会有什么损失。

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