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诗坛巨匠,被誉为“诗圣”。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从少年时的豪情壮志,到中年仕途坎坷,再到晚年颠沛流离,命运多变。然而,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化作不朽诗篇,流传千古,启迪后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少年杜甫怀抱远大理想】

青春年少时,杜甫便展现了他的非凡文学天赋。他生于盛唐,出生于显赫的官宦之家,家境殷实。然而,他并未按照传统礼制顺利步入仕途,反而在19岁那年毅然离家,踏上了游历四方的旅程,追寻着内心的向往与梦想。

探究杜甫此选择之缘由,一则因其个性坚韧,不愿受科举仕途之束缚;二则因其心怀自由,渴望释放灵魂,品味世间百态。每行于山水之间,杜甫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他怀揣着远大梦想,期望未来能够大展宏图,实现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杜甫在此时写下众多展现建功立业志向的诗篇。如《画鹰》中“凡鸟岂堪一击,毛血洒平芜”之句,显露了他嫉恶如仇、壮志凌云的情怀。而在《望岳》中,他更以“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展现出俯瞰天下的雄心。这些诗作共同勾勒出一个风华正茂、怀揣梦想的杜甫形象。

杜甫心中怀揣的并非平淡的官职生涯,他渴望在仕途中大放异彩,甚至期望能够引领社会风尚,改变人心。这种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塑造了年轻杜甫那份不安分、怀揣雄心壮志的个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杜甫经历仕途失败 明白官场险恶】

杜甫33岁于洛阳邂逅李白,二人钟情山水,性格豪迈不羁,顷刻间情投意合,缔结深厚情谊。杜甫作《痛饮狂歌空度日》一诗,描绘了李白纵情畅饮、纵情高歌的恣意生活。杜甫自诩“飞扬跋扈”,尽显其青春热血、洒脱不羁的风采。

相较于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则显得更为务实。他深知人生不能一味纵情诗酒,必须为未来筹谋。三十五岁那年,他重返长安,试图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然而,命运却再次捉弄了他,科举之路坎坷,最终只落得个“副榜”的遗憾。

当时,宰相李林甫推行“野无遗贤”之策,却有意为难贤才,杜甫亦受其害。此次挫折使杜甫自信受挫,深感文人出仕之不易,官场之险恶。他深刻领悟到,追求功名之路并非坦途,需付出艰辛努力,方能闯出一片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友劝杜甫弃官归隐,他却坚定回应:“国家兴亡,匹夫岂可置身事外?”这番话凸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怀揣着报国之志,决意不轻易放弃,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继续奋斗。

随后的十年,杜甫困于长安,他四处奔波寻求官职,却屡遭挫折,才华难展,倍感失落。曾有一次,他在宫门外偶遇唐玄宗,恳请给予施展才华的机会,虽得玄宗赏识,但终因身世之困,未能获得重用。

这十年见证了杜甫从热血青年到饱经风霜的中年人的转变。他逐渐领悟,仕途之路不仅需才学支撑,更受诸多外力左右。自此,杜甫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而内敛的洞见,心境日趋复杂,对现实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杜甫目睹国破家亡 哀痛之余仍念民生】

44岁之际,杜甫回到洛阳探望慈母,却得知幼子因家贫不幸夭折。他心如刀绞,深切感受到世态炎凉与命运的无常。一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破,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亦沦为难民,漂泊荒野,历经艰辛。

杜甫已不再是昔日的热血少年,他变得内敛深沉,洞悉世间百态,却依旧怀揣为民请命的壮志。目睹国家破败、家园沦丧的悲惨景象,他挥毫泼墨,创作出《三别》《三吏》等佳作,以细腻的笔触记录战乱的真实面貌,为历史留下深刻的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杜甫的笔下,战火中的百姓流离失所,家园破碎,亲人离散,深受战争之苦。他描绘道:“难民百余众,漂泊至南阳。哀号满郊野,妇孺泪汪汪。”他深切同情百姓的悲惨遭遇,期盼权势者能有所觉醒,关注民间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