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生写词无数,留传下来的有六百二十多首,这些词中哪首最好呢?明代三才子之首杨慎曾说过,怀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稼轩词中第一”。这首词写得沉郁悲壮,堪称一曲英雄的悲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首词写于词人任镇江知府之时。嘉泰四年(1204)年下月,辛弃疾奉诏进京,三月派任镇江知府。此前,辛弃疾已经被迫退隐江西乡间十多年,起用他的是主战派的宰相韩侘胄。

其时,北方的金国日益衰败,蒙古又崛起于金国后方,南宋朝廷觉得报靖康之耻的机会到了,于是准备北伐,辛弃疾便是号召北伐的一面旗帜,因此被起用。

此时,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但他雄心未老,镇江濒临北伐前线,他欣然赴任。然而,韩侘胄有勇无谋,急于进攻,辛弃疾认为,要想取得北伐胜利,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可轻敌冒进。辛弃疾多次上书提出意见,引起了韩侘胄的不满,他找个借口,就降了辛弃疾的官,第二年直接将辛弃疾调离了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郁闷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题中京口,即今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词以追怀三国孙权(字仲谋)开篇。孙权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堪为一代风流人物。然而千古江山依旧,现在还能从何处去寻觅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呢?“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这个开篇,可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媲美。然而,苏轼感慨的毕竟只是个人功业,而辛弃疾固然伤感自己壮志难酬,但更多了一层家国破碎的痛心。杨慎说“发端便欲涕落”,辛弃疾在追怀孙权中,已经寄寓着内心的无限沉痛之情。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镇江曾是孙权建立宏图霸业的地方,这里的亭台楼阁,还残留着多少英雄的流风余韵呢?恐怕已经在历史的风雨中,吹打得消灭殆尽了吧。英雄的风流,也被风雨摧残,自己呢?自己的身体已经在风雨中衰老,自己的壮志也在政治的风雨中消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谓是英雄悲歌,壮士吁叹。

接着,辛弃疾又引入一位历史人物,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小字寄奴,曾于京口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后又平定内乱,取代东晋称帝,建立刘宋,成就了一番霸业。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当初,刘裕挥兵北伐,军威雄壮,气吞山河,建立不世功业,而现在,刘裕曾经居住的地方,已经被寻常巷陌掩埋,消失在斜阳草树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是苍凉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土丘。”多大的英雄人物,总免不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是,辛弃疾并没有苍凉的历史淹没,他内心的情志,是无法磨灭的,词的下阕,他立即借助历史,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宣扬自己不老的雄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刘裕的儿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刘裕是一代雄主,但刘义隆却不擅军事,行事不切实际。元嘉二十七年(450),彭城太守王玄谟上陈北代之策,刘义隆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载,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后,积土为坛于狼居胥山,祭天以告成功,后以“封狼居胥”指建立显赫功绩。刘义隆听了王玄谟的北伐之策,但轻率出兵,结果一败涂地,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写下了“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辛弃疾用刘义隆的事迹,自然想要劝诫朝廷不可轻率出兵,要准备充足再北伐。但是此时,宋宁宗和韩侘胄已经听不进他的劝谏。开禧二年(1206),韩侘胄北伐失败,次年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在北固亭上远望,回忆起四十三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杨州一带战火不断,而他正是那时生擒叛徒张安国,押着张安国从山东来到了南宋。在回忆往昔岁月中,辛弃疾也在表达,自己并不是怯懦之徒,北伐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志向,他经历过战争,做出过大智大勇的事情,他的建议并不是纸上谈兵。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刘义隆的军队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这里建立行宫,拓拔焘小字佛狸,因此这个行宫后来被称为佛狸祠。拓拔焘是鲜卑人,是异族,然而现在的那里,百姓却在异族的祠堂下,敲隆隆的社鼓,祭祀神灵,众多乌鸦,飞来啄食祭品。沦陷区的人民祭祀异族的君主,这让人不回首异族入侵的往事。

辛弃疾这里讨论的是民心问题,南宋偏安已经七八十年,北伐虽是正义之师,但沦陷区的人民真会忘风归附吗?人民更在意的是生活的安稳,你看他们已经忘了拓拔焘是异族的君主,还在他的祠堂下祭祀神灵。因此,北伐不可轻率,必须准备充分再出兵。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身虽老迈,才志俱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廉颇虽没被用,但至少还有人来问他的情况,而辛弃疾自己呢?近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说:“结句,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辛弃疾的这首词,句句用典,却挥运自由,让人不觉其繁,堪称名家大手笔。词中英雄之悲,家国之痛,时局之忧,融于一体,读之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