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伊文史道

人一旦有了信仰,便勇往直前,往往成绩斐然。

这种信仰,跨越国界、超越种族,是一个人为实现精神层面价值而付出的所有努力。

历史上,先有美国学者魏特琳,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数以万计的妇女儿童,在中国赢得了“活菩萨”的美誉。

在她死后,国人为了铭记她的伟大贡献,特意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金陵永生”的赞誉。

关于伟大人物魏特琳的事迹和故事,文史君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如下标题进行阅读:

《南京人心中的“女菩萨”,一人之力保全数万女孩,被誉为“金陵永生”》

还有马海德,23岁大学毕业就来到中国,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尤其是在麻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他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

他的父母都不是美国人,是黎巴嫩移民。马海德的父亲是一名炼钢工人,后来失业了,家境非常窘迫。

可就在这时候,马海德一家人得了传染病。一家六口奄奄一息,可却拿不出钱看病。

后来马海德一家遇到了一位好心的医生,没向他们收取一分钱,还看好了他们一家人的病。

于是,在马海德的心里,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

1927年马海德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读医学预科,1929年考入贝鲁特美国大学医学专业,1931年毕业。

后来又进入日内瓦医科大学修博士学位,1933年毕业,当年23岁。

当时,医生在美国是非常崇高的职业之一。

马海德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终于实现,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要和两位同学一起去中国,拯救那里正处于“热带病”折磨的人们。

1933年,马海德和2位同学一起来到上海。合伙在九江路开了一家诊所。那时候中国人对外国人开的诊所很不感冒,所以诊所的病人也是寥寥无几。

后来两位同学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一起回国了。临走的时候还告诉马海德“在美国,有很多机会。坚持不下去,就早点回来”!

倔强的马海德并没有退缩,后来在一次舞会上,偶然间结识了宋庆龄。

后来在宋庆龄的引荐下,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初夏,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个月的行程,让他逐渐认识到了工农红军的形象。

他发现,这些人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种“凶神恶煞”。而且是有理想、有干劲的一群人。他和斯诺认为,只有这些人,才能救中国。

斯诺的考察结束后,收拾行装之际,马海德却告诉他他不准备走了,要留下来继续支持这支队伍。

并且从那个时候起,马海德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作“马海德”。

据不完全统计,在马海德随军期间,前后救治伤员4万余名,他还利用自己的美国身份积极对外联系国际上的医疗物资、志愿医生团队,有好多都是在马海德的牵线之下入驻根据地。

1940年,马海德30岁了,正式与20岁的“延安第一美女”、鲁迅艺术学院的女学生周苏菲结婚。

关于马海德与周苏菲的认识和交往,还是有一次马海德给周苏菲治好了流行感冒,两人一见钟情,相处几年之后,最终走进了婚姻殿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天,马海德敲开了总理办公室的门,热切地提出,自己想要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位“完全的中国人”。

总理听说后先是哈哈大笑,看到这位为中国建设和解放做出伟大贡献的外国人,不假思索大笔一挥,马海德加入了中国国籍,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上世纪50年代,马海德临危受命,又接收到了组织上新的历史使命,麻风病。

当时中国至少还有50万人遭受麻风病的折磨。为了救治和攻克麻风病,马海德付出了后半生的所有心血。

十年如一日,马海德兢兢业业。有时候他甚至深入到了最偏远的乡村“麻风村”给大家进行治疗。

在他与团队的努力下,到了60年代中期,我国麻风病病人大幅减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75岁的马海德,积极筹划了第一届国际麻风病学术交流会在中国召开。

那时起,中国的麻风病治疗开始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和救助,人们也渐渐消除对麻风病的恐惧与偏见。

1988年,因马海德为治疗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荣获了世界级大奖“甘地国际麻风奖”。

同年,马海德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临终前,他还叮嘱妻子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撒到延河,那个他付诸青春,和遇见她的最美的地方。